[发明专利]用于椎间融合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50606.8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6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强;李朝春;张振军;祝佳;廖振华;卢俊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满群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融合 前路 腰椎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椎间融合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侧壁,和贯穿上、下端面使骨移植物或替代物生长的通孔,侧壁包括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和后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设有为神经根预留充足的内凹空间,后壁外凸并开设有供椎间盘正前方或侧前方植入的至少两个孔。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固定效果更好、保护神经根、与椎体终板贴合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椎间融合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脊柱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面啮合齿采取对称设计,如CN102781373(A),EP3011933(A1),简洁美观,能起到防脱作用。然而,解剖学上发现与融合器上下端面相邻的椎体终板硬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下椎体的上终板硬度低。若在椎间隙中植入啮合齿采取对称设计的融合器,器体下端面的啮合齿会先咬紧下椎体的上终板,而器体上端面的啮合齿未咬紧上椎体的下终板,融合器在椎间隙内的固定仅依靠下椎体的上终板,固定效果不佳。
从现有技术的现有设计,特别是从美国专利申请US7637952(B2)当中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前端面为平面。若融合器在椎间隙内向前移位,极易压迫前方的神经根。
目前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面采取平面设计或者圆弧面设计,在对终板进行一些处理后,能达到一定的配合。然而,解剖学发现椎体终板实际形状比起平面或者圆柱面更接近于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即原先与髓核接触的终板中央部分坡度小呈现平原,而原先与纤维环接触的终板四周骨突环坡度大,呈现山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效果更好、保护神经根、与椎体终板贴合更好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下端面啮合齿齿顶的总面积,增大下端面啮合齿与上终板接触面压应力,促进器体上、下端面的啮合齿同时咬紧对应的椎体终板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用于椎间融合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侧壁,和贯穿上、下端面使骨移植物或替代物生长的通孔,侧壁包括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和后壁,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前壁设有为神经根预留充足的内凹空间,后壁外凸并开设有供椎间盘正前方或侧前方植入的至少两个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端面、下端面位于所述通孔周边体开设有若干啮合齿。
作为优选:所述上端面啮合齿齿顶总面积小于下端面啮合齿齿顶总面积;所述上端面啮合齿的齿数小于下端面啮合齿的齿数,或者所述上端面单个啮合齿齿顶面积小于下端面单个啮合齿齿顶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啮合齿为横向锯齿,且在齿的垂直方向开有三角形截面的槽,有效防止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左右移动;所述横向锯齿的截面为类三角形,其中与植入方向相背的边为内凹的弧线,更有效防止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后移。
作为优选:所述前壁和后壁与上端面与下端面结合处设有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倒圆或倒角。
作为优选:所述椎间融合器还包括辐射不透明标记,该辐射不透明标记构造用于以X射线图像来标识所述椎间融合器。
作为优选:由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所成型的平均平面形成能够矫正脊柱缺陷的角度α。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壁与所述右侧壁分别对称开设有双圆孔,所述的双圆孔之间由梯形孔隙贯通,梯形的两条腰分别与上端面和下端面所形成的平均平面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后壁开设有双螺孔,供所述椎间融合器从椎间盘正前方或侧前方植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⑴椎间融合器的上、下端面大部有啮合齿,有利于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椎间移植,并能增强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隙中的固定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6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