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子钟筒状磁屏蔽自动退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0173.6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5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心亮;杨帆;管勇;阮军;张首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F13/00 | 分类号: | H01F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0600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子钟 筒状磁 屏蔽 自动 退磁 装置 | ||
一种原子钟筒状磁屏蔽自动退磁装置,调制信号源的输出端连接载波信号源的调制端,载波信号源的输出端连接受控电流环路输入端,受控电流环路的输出端连接退磁电流环路,所述的受控电流环路由驱动电路、直流电源、变压器的输入端串联构成,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接载波信号源的输出端,所述的退磁电流环路由变压器输出端、闸刀开关、退磁线圈串联构成,退磁线圈缠绕在磁屏蔽筒上。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去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原子钟筒状磁屏蔽自动退磁装置。
背景技术
原子钟研究需要在原子作用区添加一均匀弱磁场(C场)用于解除原子基态的能级简并及提供原子跃迁的量子化轴。磁场的大小和均匀性直接影响原子钟的性能。典型原子钟(铯束钟、喷泉钟、氢钟、星载钟)的C场强度为百纳特量级,原子作用区的磁场起伏要求为纳特量级。实验上如果要在原子钟装置周围产生这样弱的磁场环境需要首先屏蔽地磁场。通常采用在原子钟物理系统外围设计屏蔽筒的方法屏蔽地磁场,磁屏蔽筒的材料通常选用坡莫合金,磁屏蔽的层数设计为2~4层。
设计加工完成后的磁屏蔽筒需要退磁处理后才能使用,常用的退磁方法包括热处理退磁法和交流电退磁法。热处理法就是将磁屏蔽材料加热到居里点温度以上,然后在无外场条件下缓慢冷却到室温。热退磁法的优点是能获得完全退磁的效果,其缺点是操作过程复杂,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引起磁屏蔽筒的氧化、组织结构变化等不可逆损失。热处理多在磁屏蔽材料机械加工完毕后使用,可大幅度提高磁屏蔽的性能。实际热处理完成后,在磁屏蔽筒的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的磕碰及机械应力还会使磁屏蔽筒带上一部分磁场,这部分磁场需要磁屏蔽筒在实验系统上安装完毕后退掉,这就需要交流电退磁法。交流电退磁的原理即通过在磁屏蔽筒周围设置方向交替变化,强度逐渐降低的电场从而在屏蔽材料内建立方向不断变化的磁场并逐渐均匀降低为零,使得磁体的磁状态回复到零。为获得良好的退磁效果,要求磁屏蔽材料内部磁场的改变要均匀而缓慢。市场上销售的退磁机可以进行小工件的退磁,将需要退磁的部件放在退磁机的传送带上由远及近接近并穿过磁场线圈。然而对于已经安装于物理系统上的中、大型磁屏蔽筒,应用退磁机退磁是不可能的。
实验上通常将退磁线圈缠绕于磁屏蔽上,给退磁线圈通一交流电,缓慢降低交流电的强度至零将磁屏蔽筒的剩余磁场退掉。典型的实验装置是将两个大功率的调压器串联使用,第一调压器输入220V市电,第二调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多匝穿过磁屏蔽筒中心的线圈。退磁装置的电源是220V、50Hz的市电,调压器的作用只改变退磁电流的强度而无法改变频率,这样单一的频率针对不同材质、厚度及形状的磁屏蔽可能无法取得最好的退磁结果,退磁电流的强度是通过第二调压器的电刷在线圈上滑动实现的,一般调压器的线圈圈数有限,退磁电流的强度不可能调整太细,电刷与线圈的偶尔接触不良会引起退磁电流的大幅变化,对磁屏蔽产生冲击。由于整个退磁过程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退磁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退磁的结果会有不同,有时需要反复退磁;而且退磁线圈通过调压器与市电相连,退磁线圈与地间的电压为220V,如果退磁过程中发生短路,会引起退磁电流的瞬间增大,对磁屏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退磁装置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原子钟筒状磁屏蔽自动退磁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调制信号源的输出端连接载波信号源的调制端,载波信号源的输出端连接受控电流环路输入端,受控电流环路的输出端连接退磁电流环路,所述的受控电流环路由驱动电路、直流电源、变压器的输入端串联构成,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接载波信号源的输出端,所述的退磁电流环路由变压器输出端、闸刀开关、退磁线圈串联构成,退磁线圈缠绕在磁屏蔽筒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驱动电路由运算放大器和场效应管以及取样电阻连接构成的跟随电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输入线圈至少承受2A的电流,输出线圈至少承受10A的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1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