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50081.8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4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超;杜欣;孙国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C7/20 | 分类号: | F02C7/20;F02C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支板 承力 机匣 内环 风斗 高效冷却 交接处 自循环 发动机性能 开口方向 空腔区域 空心区域 冷却能力 冷却效果 强迫流动 周向均布 导出 引气 引射 冷却 贯通 外部 流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由内环(1)、外环(2)、以及与两者贯通相接的空心支板(3)组成,其中空心支板(3)布置多个,且沿内环(1)轴线周向均布,在空心支板(3)与外环(2)的交接处设置有用于将气流经该空心支板(3)引导至内环(2)空腔区域的引气风斗(4),与该空心支板(3)相对一侧的另一空心支板(3)其与外环(2)的交接处上设置有用于将内环(2)空心区域的气流经该另一空心支板(3)导出的引射风斗(5),两风斗开口方向相反。本发明所提供的承力机匣,将自然流动改为强迫流动,提高流速,进而提高冷却能力;采用温度较低的承力机匣外部气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更好,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领域,特别涉及高温承力机匣,具体涉及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
背景技术
涡轮风扇发动机上的高温承力机匣温度载荷高,其冷却方案的设计非常关键。如果设计不好,冷却不足,承力机匣温度高,容易导致出现裂纹,威胁发动机安全。如果要充分冷却,又由于承力机匣组件很大,需要的冷气较多,会导致发动机性能出现较大程度上的下降,这对发动机而言同样是难以接受的。
现有的承力机匣冷却方案有两种。1)通过承力机匣外部气和主通道气的微弱压差在自然状态下产生流动进行冷却。由于自然流动流速较低,冷却效果不好;2)通过引高压气进行冷却。缺点有两个,一是承力机匣组件大、温度高,冷却所需气流量大,会对发动机性能造成较大损失;二是高压引气温度高,不利于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由内环、同轴套设于内环外侧的外环、以及与两者贯通相接的截面呈长条形的空心支板组成,其中空心支板布置多个,且沿内环轴线周向均布,其中在空心支板与外环的交接处设置有用于将气流经该空心支板引导至内环空腔区域的引气风斗,与该空心支板相对一侧的另一空心支板其与外环的交接处上设置有用于将内环空心区域的气流经该另一空心支板导出的引射风斗,该引气风斗与该引射风斗开口方向相反。
优选地是,每一组相对设置的所述空心支板交接处上均设置有所述引气风斗及所述引射风斗。
优选地是,所述空心支板设置八处。
优选地是,所述引气风斗与所述引射风斗结构样式相同,均为截面呈U字型且占长条形交接处一半区域的弯头构件。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使冷气从承力机匣外部进入承力机匣,对承力机匣进行充分冷却后,再从承力机匣外部排出,从而由于承力机匣外部气温度低,而且流速高,因此,冷却效果极佳;由于承力机匣外部气相比高压气压力小,因此对发动机性能的不利影响小;由于是自循环系统(冷却气从承力机匣外部进,从承力机匣外部出),因此,不会与发动机其它组件耦合,产生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的细节图;
图3为本发明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中引气风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自循环高效冷却的高温承力机匣中引射风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存在外流时开放空腔内外流动特征图;
图6为存在外流时增加引气风斗情况下开放空腔内外流动特征图;
图7为存在外流时增加引射风斗情况下开放空腔内外流动特征图;
图8为存在外流时增加引气风斗及引射风斗情况下开放空腔内外流动特征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0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