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9916.8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0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向勇;宋世湃;彭邦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亦庄材料基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创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李芙蓉;冯建基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导体层 正极集流体层 离子导体层 锂离子电池 电子导体 凸起部件 锂离子电池正极 离子导体 衬底 嵌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包括衬底、离子导体、正极导体层和电子导体;所述衬底设置有正极集流体层,所述离子导体包括离子导体层和凸起部件;所述正极导体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层和所述离子导体层之间;所述凸起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离子导体层相连,所述凸起部件的另一端嵌入所述正极导体层;所述电子导体的一端与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相连,所述电子导体的另一端嵌入所述正极导体层。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中,深受广大用户的钟爱,在未来的电动汽车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必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通常采用半导体薄膜工艺制备的“三明治”叠层结构的锂离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结构中,正极层只含有正极活性物质,不含有电子和离子传导介质,限制了正极层的厚度,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和锂离子电池,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包括衬底、离子导体、正极导体层和电子导体;
所述衬底设置有正极集流体层,所述离子导体包括离子导体层和凸起部件;
所述正极导体层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层和所述离子导体层之间;
所述凸起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离子导体层相连,所述凸起部件的另一端嵌入所述正极导体层;
所述电子导体的一端与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相连,所述电子导体的另一端嵌入所述正极导体层。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离子导体层和所述凸起部件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电子导体和所述凸起部件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层由第一金属材料形成。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电子导体由第二金属材料或者含碳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金属材料与所述第二金属材料相同或者不同。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离子导体层厚度为1-3μm;所述凸起部件的厚度为0.7-5.7μm。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正极导体层的厚度为1-6μm。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电子导体的厚度为0.7-5.7μm。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中,所述离子导体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三维打印方法和模板法中的至少一种制备;和/或,所述电子导体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三维打印方法和模板法中的至少一种制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依次设置的电池包装隔离保护膜、负极流体层、负极导体层和如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和锂离子电池,通过设置衬底、离子导体、正极导体层和电子导体,并将离子导体的凸起部件和电子导体分别嵌入正极导体层,形成三维离子/电子导体混合网络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实现了在不降低活性材料利用率的前提下,增加正极导体层的厚度。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亦庄材料基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亦庄材料基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99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