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直接水性漆喷涂汽车外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9885.6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0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滨;刘曙阳;蒋顶军;阳明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39/06;C08L23/08;C08L67/02;C08L71/00;C08L71/02;C08K3/34;C08K5/134;C08K5/5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陈旭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性漆 制备 注塑 喷涂汽车 外饰材料 漆膜 聚丙烯 高尺寸稳定性 汽车外饰材料 聚丙烯材料 零部件生产 汽车零部件 汽车外饰件 亲水改性剂 油性漆喷涂 传统材料 实验要求 油漆脱落 重量份数 注塑成型 促进剂 短周期 抗氧剂 零间隙 润滑剂 填充剂 协效剂 增韧剂 粘接力 主机厂 低VOC 喷涂 外饰 匹配 选材 零部件 合格率 环保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外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可直接水性漆喷涂汽车外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丙烯65‑80份,填充剂5‑20份,增韧剂3‑15份,亲水改性剂1‑10份,促进剂1‑5份,协效剂0.5‑2份,抗氧剂0.3‑1份,润滑剂0.3‑0.5份。本发明聚丙烯材料注塑成汽车外饰件后,可直接进行水性漆喷涂,具有环保无污染、低VOC特点,而且免除了零部件油性漆喷涂的表面处理等工序,且漆膜粘接力强,可满足大众等主机厂漆膜划格、油漆脱落等实验要求;可进行短周期快速注塑成型,相比传统材料注塑周期可缩短40%以上,提高了汽车外饰零部件生产效率和合格率,产品高尺寸稳定性,有利于解决不同汽车零部件选材零间隙匹配设计问题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外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可直接水性漆喷涂汽车外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外饰涂装的发展趋向于更环保无毒、更安全。相比于油性油漆,水性漆的最大优点是水性漆是成分主要以水为稀释剂、不含有机溶剂的涂料,不含苯、甲苯、二甲苯、甲醛、游离TDI有毒重金属,无毒无刺激气味,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且工艺流程环保、涂层质量堪与传统油性漆相当。随着全社会对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国内外主机厂开始关注和重视水性涂装技术开发与应用,水性汽车涂料也将成为汽车涂料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目前,汽车外饰件用量最大的塑料材料主要以聚丙烯为主。而聚丙烯材料为非极性材料,水性漆成分中85%以上是水,属于高极性。通过水滴接触角测试,二者润湿角度超过100°,证明水性漆几乎不能润湿聚丙烯基材,更无法实现有效粘接。因此,要实现汽车外饰件水性漆良好喷涂,即:聚丙烯材料与水性漆二者在喷涂过程中实现良好润湿及高强度粘接,必须提高基材聚丙烯极性。目前通常做法,在聚丙烯材料中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增强极性,但由于马来酸酐本身接枝率有限,聚丙烯材料极性改善效果不明显,而且添加过量还会导致材料性能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目前汽车外饰也存在油漆喷涂流程繁多复杂,耗时长,效率低问题,因此,开发适用于水性喷涂,尤其是可直接喷涂的聚丙烯材料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通过亲水改性剂直接提升聚丙烯材料极性,获得了具有长期稳定的高极性聚丙烯材料,注塑成汽车外饰件后,可直接进行水性漆喷涂,漆膜粘接力强,可满足大众等主机厂漆膜划格、油漆脱落等实验要求,另外,本发明材料可在汽车零部件简单擦拭处理后直接喷涂,免除了零部件油性漆喷涂的表面处理等工序,免除了油性喷涂带来的环境污染,低VOC特点;另外,本发明材料还具有高流动、高刚性、高冲击等特点,可进行短周期快速注塑成型,相比传统材料注塑周期可缩短40%以上,提高了汽车外饰零部件生产效率和合格率,同时,满足产品设计实现薄壁化,可显著降低汽车外饰零部件的材料和制造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直接水性漆喷涂汽车外饰材料,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聚丙烯65-80份
亲水改性剂1-10份
促进剂1-5份
协效剂0.5-2份
填充剂5-20份
增韧剂3-15份
抗氧剂0.3-1份
润滑剂0.3-0.5份
更进一步,所述的聚丙烯熔融指数为30-100g/10min,优选熔融指数为40-60g/10min的聚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98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