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冷场扫描电镜观测磁性材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3415.9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9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程锦;张立峰;焦树强;候新梅;王福明;宋波;罗海文;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 | 分类号: | G01N2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磁性材料 观测 磁性材料 电镜观测 自行设计 扫描电镜观测 磁性样品 实验效率 效果问题 新型样品 样品固定 样品台 物镜 制样 改装 损伤 拍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冷场电镜观测磁性材料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冷场电镜不能观测铁磁性材料的技术问题。通过自行设计改装的设备,改经实验方法,能够实现铁磁性材料的固定和观测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方面一,自行设计样品台,解决样品固定的问题;步骤二,通过对电镜观测条件和参数,以及拍摄方法的创新,解决铁磁性材料的观测效果问题。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新型样品台可以避免磁性样品损伤电镜物镜,同时大大提高实验效率,简化制样过程。另外,还能打破冷场电镜对铁磁性材料的限制,实现无差别观测,扩大冷场电镜的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冷场电镜观测磁性材料的方法,是一种打破冷场扫描电镜对铁磁性材料限制,对铁磁性材料实现与普通材料无差别观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电子显微镜发展历史上的第三代(按灯丝材质区分:第一代钨灯丝,第二代六硼化镧/六硼化铈,第三代场发射),随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发展起来。与普通扫描电镜相比,其优势在于:采用高亮度场发射电子枪,其原理是高电场使电子的电位障碍产生Schottky效应,得极细而又具高电流密度和高单色性的电子束,其亮度可达热游离电子枪的数百倍,或甚至千倍。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高质量二次电子图像。
按照灯丝工作温度,场发射扫描电镜区分为冷场和热场两大类。冷场发射式最大的优点为电子束直径最小,亮度最高,因此影像分辨率最优。但由于其束流较弱且不稳定,大多数厂商,(包括日本电子,日立等)生产的冷场电镜均采用半漏磁试设计。即在物镜下方留一个环形缺口,让里面磁透镜的磁场通过缺口暴露出来,使被观测样品处于磁场中,目的在于可以加速样品表面能量微弱的二次电子,使其能被位于物镜上方的In-lense探头接收到,从而提升一般样品的图像质量。这一点也同时给它带来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磁性材料观测(在电镜使用说明中一般会明文提到)。物镜下方强大的磁场极容易造成样品吸附,损伤物镜;同时样品自身磁场干扰出射的二次电子运行轨迹,图像质量差,已知文献中,尚未发现使用冷场扫描电镜拍摄到高清图片的先例。
解决铁磁性材料的观测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解决样品固定问题,保证电镜自身不受损伤;二是改良实验技术,提高图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在利用本人15年获取专利的创新型样品台首先解决铁磁性样品固定的问题以后,通过改良实验条件和参数,提高二次电子被In-lense探头接收的机率,从而大大改善图片质量和分辨率。同时,该方法通过三年多试行,被证实对电镜没有损伤和不良影响。
一种利用冷场电镜观测磁性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将试样切割成大小适中的块状,表面抛磨侵蚀之后进行消磁处理,获得预处理试样:
然后将预处理试样用样品台进行固定,长度大于等于槽间距长螺钉可以实现对多个样品的同时固定和观测;
最后通过适当增加工作距离,加速电压,电子束束斑直径的方法进行调试,并且在高倍下采用图片集成方式进行拍摄,得到铁磁性材料最大20万倍的清晰图像,实现和普通材料的无差别观测。
进一步地,工作距离一般选取在10mm到12mm之间,太近物镜磁场对样品作用太强,太远二次电子距离探头距离长,都不利于成像。
进一步地,加速电压取10-15之间,太低入射电子束能量不足,太高信噪比加大,图像噪点增多。
进一步地,束斑直径选取11-12,这是在保证入射电子能量的基础上,避免太大的束斑直径带来分辨率的降低。
进一步地,钢样需要提前抛磨成镜面,然后用4%的硝酸酒精侵蚀,进行预处理,根据钢样种类的不同,处理时间5---15秒不等。
本发明在保证样品固定效果,不对电镜造成损伤的前提下,一方面减小物镜磁场和铁磁性材料的互相作用,降低它对成像效果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加大入射电子束的能量,使更多二次电子能够到达探头,达到提高图片质量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34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