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流栅支撑轴向凹槽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2332.8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7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8F9/24 | 分类号: | F28F9/24;F28F9/02;F28D7/16;F28F1/4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泳祥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流栅 支撑 轴向 凹槽 热管 管壳 换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流栅支撑轴向凹槽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管板、拉杆、折流栅和轴向凹槽换热管,采用折流栅取代现有技术中的折流板:折流栅中的折流杆交错穿插于轴向凹槽换热管之间,每四个折流栅为一个折流栅组,折流栅组内折流杆的走向依次错开90度,即折流杆从上左下右四个方向依次夹紧换热管,使壳程流体沿轴向流动,减少了流体横向流动时的诱导振动,使管内外流体呈纯逆流流动,提高传热温差;此外,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外表面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条轴向凹槽,换热管内表面具有与外表面相对应的轴向凸肋,管内凸肋深入管中心区,强化了管内中心区流体的换热。本发明可用于蒸发器、换热器等工业换热设备中,市场前景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流栅支撑轴向凹槽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主要由壳体、换热管、管束支撑物、两端管板、两端封头、壳程及管程进出口接管共同连接构成,换热管为表面光滑的圆管,管间的支撑物通常为折流板,壳程流体呈“S”形流动,由于流体横过管束流动(错流),且换热管与折流板管孔之间有间隙,因此由漩涡脱离、湍流颤振、流体脉动等引起换热管和折流板的流体诱导振动,常导致换热管被折流板磨损甚至磨穿或换热管和折流板发生振动疲劳而破坏。传统管壳式换热器中由于折流挡板的存在,使得壳程流体的流动过程中形成许多“死区”,“死区”内的流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其传热面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壳程传热系数低、易结垢、流体阻力大,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为表面光滑的圆管,管内外流体对流传热系数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折流栅支撑轴向凹槽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采用折流栅取代现有技术中的折流板,所述折流栅组内各折流栅中折流杆的走向依次错开90度,且折流栅组内四个折流栅分别从上左下右四个方向依次夹持轴向凹槽换热管,壳程流体呈轴向流动,有效减少了因流体反复横向流过管束时产生的诱导振动,使管内外流体呈纯逆流流动,提高了传热温差,同时折流杆对流体产生扰动,提高了湍流程度,强化了管外换热;此外,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为外表面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条轴向凹槽的换热管,在相同流通截面积的情况下,传热面积增大,同时,管内凸肋深入管中心区,强化了管内中心区流体的换热。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折流栅支撑轴向凹槽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管板、拉杆,所述管板与筒体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管壳式换热器还包括设在筒体内的轴向凹槽换热管和折流栅,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为外表面沿圆周分布有至少两条轴向凹槽的换热管,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的内表面具有与外表面轴向凹槽相对应的轴向凸肋,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的轴线平行,且两端固定于管板之间,所述折流栅包括折流圈和折流杆,所述折流圈为垂直于轴向凹槽换热管的圆环且其外径与筒体内径相适配,所述折流杆均匀排布在折流圈上并交错穿插于轴向凹槽换热管之间,所述折流栅的外圆周上均布固定有多根平行于筒体轴向的拉杆,所述拉杆的两端固定在管板内,每四个折流栅为一个折流栅组,所述折流栅组内各折流栅中折流杆的走向依次错开90度,且折流栅组内四个折流栅分别从上左下右四个方向依次夹持轴向凹槽换热管,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穿过折流杆之间的空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栅之间的间距为50mm-250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向凹槽换热管由金属材料圆管通过挤压成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内表面轴向凸肋等间距分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圈为棒状材料构件或板状材料构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流杆的外径小于相邻轴向凹槽换热管之间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23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