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回收重金属污水中的重金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2092.1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9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魏利;赵云发;张玉华;陈光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22B7/0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5114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活性污泥 回收 重金属 污水 中的 方法 | ||
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回收重金属污水中的重金属的方法,涉及一种回收重金属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处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的方法成本高、处理后产物不具备回收利用价值和易造成大量的二次污染的问题。方法:一、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制备活性污泥粉末;二、向活性污泥粉末中加入硫化物并混合均匀得到干粉粉剂;三、将干粉粉剂加入到含有重金属的污水中进行混凝沉淀;四、加入氯化钙和聚合氯化铝,进行污泥回收;五、将步骤四回收的污泥进行板框压滤。本发明得到的高含量重金属污泥中的含铜量高于高品质的铜矿、锌矿或镍矿,产生了较高的附加值,本发明方实现减量化,降低了污泥的处理成本和难度。本发明适用于回收重金属污水中的重金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重金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钴、铁、锰和锌等重金属在植物和动物体内都是必需的。它们也是几种蛋白质、酶和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和核酸代谢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些金属离子过量会导致细胞水平发生不良反应,因为在金属的有益和毒性作用之间存在着一种狭窄的浓度范围。其他的金属如砷、镉、铅、汞和镍都是非必要重金属,没有确定的生物功能,对金属敏感的酶来说是致命的,并会导致细胞死亡。但是重金属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入金属离子会大大改善材料的性能,如飞机的材料中就含有一定量的铬等以提高其强度,金属表面镀铬以增加耐腐蚀性等,在工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被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环境中,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
现有的处理重金属污水的方法包括吸附法、絮凝法、化学沉淀法或铁氧体法等,但是这些现有的处理污水重金属的方法都会应用到成本较高的吸附剂、沉淀剂、絮凝剂等,并且化学药剂用量多,使处理成本变高,并且这些处理污水重金属的方法也会产生大量不具备回收价值的沉渣或污泥,造成大量的二次污染,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成本和难度。目前含有重金属的污泥属于危险废弃物,重金属的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一般为0.5~1g/kg,不具备回收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处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的方法成本高、处理后产物不具备回收利用价值和易造成大量的二次污染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回收重金属污水中的重金属的方法。
本发明利用活性污泥回收重金属污水中的重金属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将活性污泥经板框压滤后进行烘干得到烘干的活性污泥,然后将烘干的活性污泥通过粉碎机粉碎得到活性污泥粉末;所述烘干的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为5~30%;所述活性污泥粉末的粒度为0.1~1μm;
二、向活性污泥粉末中加入硫化物并混合均匀得到干粉粉剂;所述硫化物为Na2S;所述干粉粉剂中硫化物的含量为10~50g/kg;
三、将干粉粉剂加入到含有重金属的污水中进行混凝沉淀25~35min;所述向含有重金属的污水中加入的干粉粉剂的量为50~100mg/L;所述含有重金属的污水为含有Cu离子、含有Ni离子或含有Zn离子的污水;
四、向步骤三混凝沉淀后的污水中加入氯化钙和聚合氯化铝,然后将污水输入至气浮装置内进行污泥回收;所述向步骤三混凝沉淀后的污水中加入的氯化钙的量为15~25mg/L;所述向步骤三混凝沉淀后的污水中加入的聚合氯化铝的量为15~25mg/L;
五、将步骤四回收的污泥进行板框压滤,得到高含量重金属污泥,将高含量重金属污泥转移至冶炼厂进行重金属冶炼回收,即完成。
本发明方法的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未经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20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盘条钢筋成型机自动保护系统
- 下一篇:面部检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