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0581.3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荣;宋宁宁;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长沙浩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B09C1/08;B09C1/10;A01B79/02;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修复剂 土壤重金属污染 微生物菌剂 胶红酵母 土壤改良 农作物秸秆生物 制备方法和应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 环境保护技术 钠基膨润土 生物有机肥 石墨烯改性 牡蛎壳粉 纳米碳管 保藏 硅酸钠 壳聚糖 重量份 镉污染 菌落 骨粉 组份 应用 修复 土壤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土壤改良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一种用于土壤镉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钠基膨润土10~30份、骨粉5~15份、壳聚糖5~25份、牡蛎壳粉5~30份、石墨烯改性农作物秸秆生物炭10~40份、生物有机肥10~30份、硅酸钠15~45份、纳米FeO 1~15份、纳米碳管1~8份和微生物菌剂1~10份;所述微生物菌剂中每100mg辅料中含有的胶红酵母OP11菌落数目为2.25×108~2.5×109CFU;所述胶红酵母OP1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540。所述的复合修复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各种化肥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导致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矿业等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重金属污染已呈日趋严重之势,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重金属主要有Hg、Cd、Pb和As等,其中镉(Cadmium,Cd)是最重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与其他重金属相比,更易被植物吸收,残留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现有技术中,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农业生态修复四大类修复方法,每种修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目前,针对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并存的复合污染的修复主要集中在化学修复法,采取钝化的方式进行修复。这种方法具有成本较低、修复快速、操作简单等特点,对大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优越性,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我国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采用化学修复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一般采取施加化学钝化剂来实现,而化学钝化剂包括有机钝化剂和无机钝化剂。施用无机钝化剂能大幅度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进而有效抑制植物体内含量,但大量施用无机钝化剂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土壤菌群的生长,整体肥力水平也会下降。有机钝化剂兼具钝化重金属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两种功能,但是却存在易分解,钝化作用不持久的缺点。
为寻求能够弥补化学钝化剂缺点的钝化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修复剂,主要是硅钙物质、含磷物质、有机材料、粘土矿物、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生物炭、以及一些新型材料,但大都成本高,起效慢且效果短暂,不适于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及其应用,使所述复合钝化剂不仅具有成本低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高效钝化土壤中重金属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镉污染的复合修复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钠基膨润土10~30份、骨粉5~15份、壳聚糖5~25份、牡蛎壳粉5~30份、石墨烯改性农作物秸秆生物炭10~40份、生物有机肥10~30份、硅酸钠15~45份、纳米FeO 1~15份、纳米碳管1~8份和微生物菌剂1~10份;
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辅料和胶红酵母OP11,每100mg辅料中含有的胶红酵母OP11菌落数目为2.25×108~2.5×109CFU;所述胶红酵母OP1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540。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剂中每100mg辅料中含有的胶红酵母OP11菌落数为5×108~1×109CFU。
优选的,所述辅料为甘蔗渣、米糠或粉碎的玉米秸秆。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改性农作物秸秆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长沙浩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农业大学;长沙浩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5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