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0073.5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雷驰;刘远平;许杰;安涛;方勇;范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5/50 | 分类号: | B64C25/5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动 操纵 前轮 转弯 机构 | ||
本发明属于航空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该机构的特征是:将两个推拉式作动筒通过中继安装的方式叠加,使得转动角度大大增加。采用作动筒(5)整体推动安装有次级作动筒(2)的上套筒(3)和下套筒(7),实现第一阶段的转动,当初级作动筒(5)达到极限位置后,次级作动筒(2)可继续推动输出套筒(4)运动,实现第二阶段运动。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可分别运动,其中不动的作动筒通过液压油锁、机构自锁或电动锁相装置实现止动并传载。同时,双作动筒可以提供余度,提高可靠性。采用该机构能够实现大动力的前转弯,能够实现舰载型飞机、民用飞机对于前轮动力大转弯角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
背景技术
推拉式前轮转弯驱动方式以其力臂大、效率高、机构简单可靠等优点广泛用于各个型号的前轮转弯系统驱动中。但常规的单作动的力臂驱动方式由于结构形式的限制其转弯角度往往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作动筒驱动力的力臂过小或造成结构碰撞干涉。采用特殊机构放大转角的结构形式由于其机构特性的限制,其动力转弯角度也不能太大,而且涉及到的机构多、调整困难、维护困难,所以可靠性不高。而在舰载机、民用飞机等领域要求前轮动力操纵角往往需要大于±90°,此时用单作动驱动方式就更难以达到所需的角度。采用本发明的双联动大操纵角前轮转弯机构,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够较容易实现大角度动力操纵,而且双联动的初、次级作动筒相互备份,可以实现操纵机构双余度,可靠性好。
发明内容
双联动大角度前轮转弯机构,基本思路是采用作动筒(5)整体推动安装有次级作动筒(2)的上套筒(3)和下套筒(7),实现第一阶段的转动,当初级作动筒(5)达到极限位置后,次级作动筒(2)可继续推动输出套筒(4)运动,实现第二阶段运动。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可分别运动,其中不动的作动筒通过液压油锁、机构自锁或电动锁相装置实现止动并传载。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也可同时运动,实现两倍速率的转向动作。同时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单独运动和联动可以实现前轮转弯系统大、小增益控制,小增益时由次级作动筒(2)单独运动,转向速度较慢,转弯角度较小。大增益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联动,转向速度快,转弯角度大。
技术方案:
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由支柱(1)、次级作动筒(2)、上套筒(3)、驱动套筒(4)、初级作动筒(5)、连接轴(6)、下套筒(7)、扭力臂(8)、活塞杆(9)、轮胎(10)。
机构由三个套筒重叠安装形成,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完成动力转向运动。三个转动套筒上套筒(3)、驱动套筒(4)、下套筒(7)按顺序套在支柱(1)上,其中上套筒(3)和下套筒(7)由连接轴(6)连接在一起。驱动套筒(4)为力输出套筒,其与扭力臂(8)连接,从而将转动力矩传递给机轮轮胎(10)。次级作动筒(2)通过耳轴安装在上套筒(3)和下套筒(7)之间并随上套筒(3)和下套筒(7)一并联动。初级作动筒(5)安装在支柱(1)的支臂上。初级作动筒(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轴(6)与上套筒(3)、下套筒(7)相连,并驱动上套筒(3)、下套筒(7)、连接轴(6)、次级作动筒(2)一并旋转联动。同时次级作动筒(2)的活塞杆与驱动套筒(4)相连,并直接迫使驱动套筒(4)进行旋转。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a)本发明能够实现大于±90°(即总偏转角度大于180°)的动力前轮转弯。(b)本发明采用常规的推拉作动筒,力臂大、效率高。(c)本发明自带双余度,当其中一个作动器卡滞时,另一作动器可继续运动保证飞机方向控制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其中:1-支柱、2-次级作动筒、3-上套筒、4-驱动套筒、5-初级作动筒、6-连接轴、7-下套筒、8-扭力臂、9-活塞杆、10-轮胎
图2是本发明结构中立位置理论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0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制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