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所得含铜污泥做海绵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4583.1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1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光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光潮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5/00 |
代理公司: | 襄阳嘉琛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7 | 代理人: | 严崇姚 |
地址: | 441021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铜污泥 海绵铜 絮凝沉淀法 含铜废水 火法冶炼 贵金属 资源再生利用 产品回收率 化合物状态 固液分离 环保处理 湿法处理 酸浸出液 可控制 酸溶解 铁置换 不溶 富集 浸出 硫酸 酸液 絮凝 盐酸 生产成本 废弃物 回收率 过量 置换 | ||
本发明的名称为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所得含铜污泥做海绵铜的方法。属于废弃物环保处理及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提供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产生的含铜污泥做海绵铜的技术方案。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向含铜污泥加入硫酸使含铜污泥被酸溶解;用过量的铁置换酸浸出液中的铜;固液分离后的固体部分用盐酸浸出絮凝化合物状态铜,不溶部分为海绵铜产品。本发明具有铜回收率高、海绵铜质量可控制,在含铜污泥中含有贵金属情况下可通过采用相应步骤使所含贵金属高度富集的特点,置换后酸液中铜含量每升小于15毫克,产品回收率高于火法冶炼,生产成本远低于火法冶炼的特点,主要用于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产生的含铜污泥的湿法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物环保处理及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产生的含铜污泥生产海绵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含铜废水处理方法一般是采用絮凝剂等污水净化剂使污水中重金属污染物沉淀与水分离,以达到污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目的。由此产生含铜及含其它金属含量较高的含铜污泥。这种污泥被国家列为危险废物。目前这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火法冶炼和湿法酸溶解利用其中的有用成份等。火法冶炼利用其中有用成份是一种较完善的处理方法,但存在有为运往冶炼企业需付出的干燥成本、远途运输成本、远途转动危险废弃物所需的繁杂手续以及火法冶炼成本较高、回收率有限等缺陷。湿法利用有酸浸出铁置换等。由于过去对用絮凝沉淀法从含铜污水中沉淀出的含铜污泥认识不足,采用的酸浸、置换方法不当,导致采用酸浸出铁置换的方法不能得到较好质量的产品,酸浸出时得不到较高的浸出率,致使形成湿法处理这种污泥不如用火法冶炼的认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的不足,提供一种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产生的含铜污泥生产海绵铜的方法。采用湿法处理含铜废水经絮凝沉淀产生的含铜污泥,回收率高于火法冶炼,生产成本远低于火法冶炼。
为达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所得含铜污泥做海绵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⑴取将含铜废水用絮凝沉淀法进行处理产生的含铜污泥,向含铜污泥加入计算量的硫酸并升温至70~80℃,使含铜污泥被硫酸溶解;
⑵用过量的铁与被硫酸溶解生成的硫酸浸出液接触,置换硫酸浸出液中的铜,使硫酸浸出液中铜含量达到设定的含量指标;
⑶固液分离,收集铜沉淀物,达到设定含量指标的硫酸浸出液另行处理;
⑷将铜沉淀物用盐酸加温70~80℃溶解其中硫酸不溶物及因置换过程产生的絮凝化合物状态铜沉淀物,形成盐酸浸出液及不溶部分,不溶部分为海绵铜产品;
⑸用过量的铁与盐酸浸出液接触,置换盐酸浸出液中的铜,使盐酸浸出液中铜含量达到设定的含量指标;
⑹固液分离,收集铜沉淀物,达到设定含量标准的盐酸浸出液另行处理;
⑺将铜沉淀物用盐酸溶解其中絮凝化合物状态铜沉淀,形成盐酸浸出液及不溶部分,不溶部分为海绵铜产品;
将盐酸浸出液返至第步骤用于另一批次含铜沉淀物的浸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是:一种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所得含铜污泥做海绵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⑴取将含铜废水用絮凝沉淀法进行处理产生的含铜污泥,向含铜污泥加入计算量的硫酸并升温至70~80℃,使含铜污泥被硫酸溶解;
⑵沉淀或过滤分离出不溶物;
⑶用过量的铁与硫酸浸出液接触,置换出硫酸浸出液中的铜,使硫酸浸出液中铜含量达到设定的含量标准;
⑷固液分离,收集置换的铜沉淀物;达到设定铜含量指标的铁置换后的硫酸盐溶液另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光潮,未经孙光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45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