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8390.5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4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魏瑞增;黄勇;吴昊;周恩泽;田翔;林春耀;易潇然;杨强;陈冠缘;鄂盛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征 不同 时段 旱涝 特征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和装置,解决了目前现有技术对于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只用降水量的多少来度量旱涝的轻重程度存在的的局限性,精度差、误差大等问题。本发明的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包括:将预设区域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降水量进行处理,得到表征预设区域预设时间段内降水量的参数降水离散系数;通过降水离散系数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降水量进行计算,得到预设区域的旱涝致灾因子;通过将旱涝致灾因子及预置旱涝致灾因子历史均值进行计算,得到表征预设区域的预设时间段内旱涝灾害特征的指数Q。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灾害特征表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旱涝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大旱大涝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了巨大威胁。旱涝灾害的发生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不仅与降水量的多少和时空分配有关,还取决于地形地势、土壤性质、水利设施、农林作物需水量等多个因子。单就农田而言,我国每年受灾面积约有2670多万亩,其中由旱涝造成的灾害约占受灾总面积的60%~70%,可见旱涝灾害影响之巨大。因此,旱涝现象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多年来,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旱涝灾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全面了解东亚地区(中国)旱涝的发生频率、分布范围、持续时间和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众所周知,研究旱涝灾害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客观正确的旱涝指标。定量的旱涝指标是监测、评价、研究旱涝发生、发展的基础,也是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旱涝灾害严重损失的先决条件。在确定旱涝指标方面,前人已做过很多工作,建立了许多定量旱涝指标。
目前用于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中应用范围较广的主要有:我国在旱涝监测中使用的Z指数,Mckee et al.(1993)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Palmer(1965)干旱指数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旱涝指标重点关注了降水量大小因子,而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局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例如,旱涝Z指数就是先假设降水服从P-III型函数分布,把降水量标准化处理后,将其概率密度函数转变为以Z为新变量的标准化正态分布,根据计算的Z指数分级来描述旱涝程度。而有些学者则直接用降水量作为区域旱涝的指标,通常用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值划分出旱涝灾害的不同等级。我们知道,年降水量(汛期或台风季降水)的大小只是局部地区年内(汛期等不同时期)各时段降水量的总和,由于降水的局地性和阵发性,导致不同地区降水量在时间上(汛期、季风期、台风季内)的离散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一年之中就可能出现旱涝灾害重复出现的多变现象。仅用年(汛期或季)降水量大小是不能很好反映出某一时段内的气候干湿状况,由它评估的旱涝年和标准就必然有局限性,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确定旱涝指标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对于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只用降水量的多少来度量旱涝的轻重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有精度差、误差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装置,解决了目前现有技术对于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只用降水量的多少来度量旱涝的轻重程度存在的的局限性,精度差、误差大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征不同时段旱涝致灾特征的方法包括:
S1:将预设区域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降水量进行处理,得到表征预设区域预设时间段内降水量的参数降水离散系数;
S2:通过所述降水离散系数与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降水量进行计算,得到预设区域的旱涝致灾因子;
S3:通过将旱涝致灾因子及预置旱涝致灾因子历史均值进行计算,得到表征预设区域的预设时间段内旱涝灾害特征的指数Q。
可选地,所述S1具体包括:分别通过第一公式、第二公式和第三公式将预设区域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降水量进行处理,得到表征降水量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降水离散系数Cni;其中:
第一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83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