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27635.2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2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魏令勇;李昕阳;邱松;杨芳芳;侯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34;C02F11/121;C02F11/18;C02F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符彦慈;董琪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量 剩余活性污泥 固体废弃物处理 化学药剂用量 活性污泥 生化污泥 生化系统 生物填料 污泥减量 污泥破解 嵌入式 热水解 有机质 能耗 成熟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方法。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污泥减量过程中减量效率不高、稳定性差、能耗高或化学药剂用量大等问题。本发明利用生化系统嵌入式热水解污泥破解技术与生物填料相结合实现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本发明所述的剩余生化污泥过程减量技术具有减量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等优点,且具有成熟可靠和流程简单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剩余活性污泥中有机质百分比,大幅度降低剩余活性污泥量和处理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和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为一种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方法,具体为一种利用生化系统嵌入式热水解污泥破解技术与生物填料相结合实现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方法,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处理费用低、效率高等显著优点。但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过程中同时也会产生大量剩余活性污泥,剩余活性污泥是一种由有机物质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和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量的增加,剩余活性污泥量已突破3000万t/a(含水率80%)。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剩余活性污泥处理方法主要有土地利用、土地填埋、热处理、焚烧及资源化利用等。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剩余活性污泥处理情况相对落后,由于相关标准体制尚不健全,导致剩余活性污泥大部分未进行规范化的处理。
剩余活性污泥含有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未经有效处理排放到环境中,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威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剩余活性污泥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污泥减量化是通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化的手段,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生物固体量达到最少。从根本上减少污泥量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也是实现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必要途径。常见污泥减量化技术主要有生化法、酸碱法、化学氧化法、热处理法、超声处理法和污泥过程减量法等,有利于降低脱水后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及污泥含水率,从而实现污泥减量化。
活性污泥过程减量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主要依靠降低微生物产率以及利用微生物自身内源呼吸进行氧化分解,使污水处理设施向外排放的生物固体量达到最小。专利1(CN102145972)给出了向生化处理系统中加入解偶联剂的方式实现污泥减量方法。专利2(CN103304036)给出了系统中增加生物填料从而实现污泥减量的方法。专利3(CN101759338)、专利4(CN102910794)、专利5(CN103214091)和专利6(CN105693058)分别给出了利用臭氧法、化学法和热水解法使得污泥破解后再进行生化处理实现污泥减量的方法。而专利7(CN102897913)和专利8(CN102701514)给出了增加旁路生化系统实现污泥减量的方法。上述专利都有一定减量效果,但存在着污泥减量过程中减量效率不高、稳定性差、能耗高或化学药剂用量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污泥减量过程中减量效率不高、稳定性差、能耗高或化学药剂用量大等问题。本发明利用生化系统嵌入式热水解污泥破解技术与生物填料相结合实现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生化系统嵌入式热水解污泥破解技术与生物填料相结合,有效提高污泥减量率并降低污泥减量化处理成本的污泥减量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剩余活性污泥深度过程减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污水进入污水生化处理系统1进行生化处理,所述污水生化处理系统1中填充有亲水性生物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76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