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生成并传递支付密码的加密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26559.3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2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齐夏兵;孙海童;谷树新;曾子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8 | 分类号: | G06Q20/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生成 传递 支付 密码 加密 装置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支付密码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生成并传递支付密码的加密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中所述支付密码是指用于银行支付凭证防伪,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办公室颁发的《支付密码器系统业务需求》中描述的支付密码,支付密码是将凭证(主要是支票)上的重要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按规定的算法运算出来的一组密码数据。
传统支付密码器由键盘输入票据要素(例如账号、日期等),并通过液晶同步显示其录入信息,每次操作均需输入很多数字,过程繁琐费时且易出错。
传统支付密码器生成的16位支付密码显示在液晶上,需要抄写到凭证上,到了银行还需要再次对照凭证通过主机键盘录入到业务系统中,过程重复录入,复杂繁琐易出错。
上述过程中出现任意一项错误,银行端的支付密码将会验证失败,整个过程需要重新进行,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生成并传递支付密码的加密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借助日益普及的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采用不带键盘、液晶,支持蓝牙通讯的支付密码加密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支付密码器的投入成本;再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的拍照功能,结合OCR识别软件,能极大简化支付密码器上的要素信息录入过程;再使用二维码生成和识别功能,避免了凭证要素信息和支付密码的多次录入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生成并传递支付密码的加密装置,包括无线通讯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算法芯片、电源模块、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外壳体、集成电路板,所述集成电路板安装在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外壳体的内部,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算法芯片、电源模块均集成在集成电路板上,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中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性连接,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所述算法芯片与中央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性连接,用于对支付密码进行计算,所述电源模块与无线通讯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算法芯片均通过电性连接,用于提供电源。
优选的,所述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外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开关按钮,开关按钮与电源模块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蓝牙芯片。
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为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算法芯片为支付密码专用芯片。
优选的,所述电源模块为纽扣电池。
一种快速生成并传递支付密码的加密装置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客户运行移动终端上的银行APP,扫描需要生成支付密码的凭证;
(2)移动终端上的银行APP通过OCR识别获取凭证上的要素信息,包括账号、金额、日期、凭证种类和凭证号码;
(3)移动终端上的银行APP将要素信息通过蓝牙接口发送至支付密码加密装置;
(4)加密装置对要素信息进行运算,生成支付密码并通过蓝牙接口返回至移动终端;
(5)移动终端将要素信息和支付密码,生成凭证交易二维码并显示;
(6)金融业务终端使用二维码扫描仪扫描凭证交易二维码,解码自动获取要素信息和支付密码;
(7)银行金融设备将要素信息和支付密码自动填充至业务系统的相应区域。
优选的,所述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外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开关按钮,开关按钮与电源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蓝牙芯片;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为单片机;所述算法芯片为支付密码专用芯片;所述电源模块为纽扣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成本低的加密装置,能够通过蓝牙通讯,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快速生成支付密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拍照后通过OCR识别获取凭证要素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凭证要素和支付密码采用二维码屏显方式快速传递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密码生成加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密码生成加密装置的控制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无线通讯模块;2、中央控制单元;3、算法芯片;4、电源模块;5、密码生成加密装置外壳体;6、集成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6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