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节偏光片翘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5583.5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朱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30 | 分类号: | G02B5/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薛海霞;董建林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偏光 片翘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偏光片翘曲的方法,尤其是一种调节偏光片本体翘曲的方法,以PVA膜的进给速度V0为基准,上/下TAC的进给速度在V0基础上分别调整,从而控制上/下TAC的进给量;上TAC的进给速度调整为V0(1±x%),下TAC的进给速度调整为V0(1±y%),x和y均为正数。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现以下有益效果:主动轮并未与膜直接接触,通过主动带动从动,缓解了两个主动轮之间因速度差带来的相对滑动;贴合轮的转速控制范围广;贴合轮的贴合幅宽限制性小;接着剂涂布均匀性好,涂布干燥后接着剂厚度50nm~500nm;根据偏光片架构上/下TAC的厚度、拉伸变形量及热膨胀收缩系数的差异,可以通过控制贴合轮‑1/‑2的速度差来改变上/下TAC的进给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偏光片翘曲的方法,尤其是一种调节偏光片本体翘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偏光片生产过程中,由于上/下TAC材料的吸水性、热收缩性、拉伸延展性、厚度差异,导致偏光片在贴合干燥后偏光片本体翘曲较难控制,贴合保护膜和离型膜后偏光片整体翘曲不良,偏光片本体翘曲的状况决定了偏光片成品的翘曲好坏。
目前,参见图1-2,可调节偏光片本体翘曲的贴合方式为:上/下TAC、PVA的贴合速度V0相同,故上/下TAC、PVA在贴合过程中的膜进给量相同,由于上/下TAC的拉伸变形量和干燥收缩率的差异,导致偏光片本体受热干燥后,由于上下TAC的变形量的差异导致了翘曲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偏光片本体翘曲的调节偏光片翘曲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调节偏光片翘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PVA膜的进给速度V0为基准,上/下TAC的进给速度在V0基础上分别调整,从而控制上/下TAC的进给量;上TAC的进给速度调整为V0(1±x%),下TAC的进给速度调整为V0(1±y%),x和y均为正数。
偏光片组件由保护膜、上TAC、偏光子层、下TAC、PSA层、离型膜依次堆叠而成,偏光片本体由上TAC、偏光子层、下TAC组成,偏光片由保护膜、上TAC、偏光子、下TAC组成。
保护膜通过涂布在保护膜基材上的压敏胶与上TAC进行贴合;上TAC为三醋酸纤维素、PMMA、PET材料或者由三醋酸纤维素、PMMA、PET材料为基础的表面处理材料;上TAC厚度为10um~120um,光线透过度89%;偏光子层为聚乙烯醇薄膜;PSA层由丙烯酸酯类主剂和添加剂混合后,涂布在离型膜上,经干燥后与保护膜、上TAC、偏光子、下TAC组成的层叠体贴合;离型膜光线透过度89%,光轴12°,且能从PSA层剥离。
第三贴合轮、第四贴合轮为从动轮,第三贴合轮从动于第一贴合轮、第四贴合轮从动于第二贴合轮;第三贴合轮与第四贴合轮分别与上/下TAC膜直接接触;第一伺服电机:控制第一贴合轮的线速度,同时将相同的线速度提供给第三从动轮;第二伺服电机:控制第二贴合轮的线速度,同时将相同的线速度提供给第四从动轮;信号控制柜:提供信号给第一和第二伺服电机,通过在控制系统中输入第一贴合轮的转速以及第一贴合轮与第二贴合轮的速度差来运行整套贴合系统;其中,
第一贴合轮-第四贴合轮的线速度控制在0~60M/min。
第三贴合轮和第四贴合轮的贴合幅宽为0mm~3000mm。
在贴合过程中,接着剂分别用于连接偏光子与上/下TAC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贴合轮-1/贴合轮-2为主动轮,贴合轮-3/贴合轮-4为从动轮,主动轮并未与膜直接接触,通过主动带动从动,缓解了两个主动轮之间因速度差带来的相对滑动;
贴合轮的转速控制范围广,贴合轮的线速度可控制在0~60M/min
贴合轮的贴合幅宽限制性小,贴合幅宽可从0mm~3000mm宽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55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