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3291.8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4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杨贝贝;陈焕军;唐盼盼;郭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永宏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降解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该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包括如下组分:亚硝化菌、微小杆菌和甲壳质。亚硝化菌具有降解氨氮的活性,可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及硝酸盐,微小杆菌可促进亚硝化菌的降解氨氮的活性,甲壳素可维持这两种菌的活性,修复受损的细菌。通过这三种组分的协同作用,提高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的降解氨氮的活性。该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工艺参数容易控制,成本低廉。该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毒副产品。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心缺乏一种经济高效并且能够提高氨氮降解效率的微生物制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氨氮废水日益增多,若处理不当排入水体,会导致富营养化等现象日趋严重,造成水体质量恶化.氮素在废水中以分子态氮、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以及亚硝态氮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氮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氨氮是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于水中的氮。水中的氨氮来源除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外,钢铁、炼油、化肥、石油化工和饲料生产等工业废水的排放也是水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水体中大量氨氮的存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大量繁殖,溶解氧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质。
常用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有生物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折点氯化法、膜分离法和离子交换法。吹脱法主要用于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预处理,其脱氮效率较高,但处理过程中需要通入大量蒸汽,能耗大,释放出的氨气会造成二次污染,需强酸吸收废气;化学沉淀法操作简单但沉淀剂在水体中引入的余磷易造成二次污染;折点氯化法处理效果稳定,但液氯储存和使用的要求较高,同时产生的副产物氯胺和氯代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法工艺设备集中,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高,可提高硝化反应效率,但处理成本较常规生物处理方法偏高;离子交换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但在处理过程中,需对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吸附相进行解吸再生,产生的再生液也必须进行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法是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等一系列反应使废水中的氨氮最终转化为氮气排放从而去除氨氮的方法,生物法处理氨氮废水结果稳定、处理费用较低、不产生二次污染。
其中,通过硝化反应,使氨氮降解为亚硝酸是关键步骤,这一关键步骤通常通过亚硝化菌完成。亚硝化菌可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进一步形成亚硝酸盐,反应式如下:2NH3+3O2→2HNO2+2H2O。亚硝化菌主要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和亚硝化叶菌属中的细菌。亚硝化菌大多为自养好氧型,增殖速率较慢,亚硝化菌在氨氮降解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亚硝化菌属属于自养细菌,生长比较缓慢,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建立起菌群系统,并且作为处理污水的菌制剂时容易流失,并且容易受温度、溶解氧、pH和毒性物质的影响,因此氨氮降解的效率较低。
因此,一种经济高效并且能够提高氨氮降解效率的微生物制剂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乏一种高效经济的利用亚硝化菌降解氨氮的制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的制备方法,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乏一种高效经济的利用亚硝化菌降解氨氮的制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乏一种高效经济的用于降解氨氮的制剂的污水处理的产品和方法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32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