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3036.3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4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姬生云;孙秀志;葛云露;孙中森;王健;唐怀玉;侯国涛;单中尧;赵景致;刘立业;韩慧;王洪发;王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7/382 | 分类号: | H04B17/382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17 | 代理人: | 封代臣 |
地址: | 26610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频谱 监测 数据 信号 整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制定辐射源电磁信号特征库;(2)信号特征相似度分析;(3)信号综合相似度分析;(4)人工参与信号整编。本发明所公开的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通过对周边电磁信号的监测,并配合周边无线用频资源,基于目标电磁信号特征整编,实现对目标平台的认知与识别,是构建空间电磁态势的有效手段,可为无线电管理的用频筹划、用频管控提供数据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信号分析与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对周边电磁信号的监测,并配合周边无线用频资源,基于目标电磁信号特征整编,实现对辐射源的认知与识别,是构建空间环境电磁态势的有效手段,可为无线电管理的用频筹划、用频管控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外已开展采用指纹特征机理进行辐射源识别的技术研究,但是辐射源指纹特征定义难,指纹提取难度大,易受到接收机系统和多径等传播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关研究多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基于频谱指纹识别的系统。
频谱监测是频谱管理的基石,利用监测数据对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对频谱资源进行管理,对非法用频设备进行识别,是频谱监测的主要职能,随着无线电管理体系的完善,基于频谱监测数据对辐射源特征的识别已经成为无线电设备属性判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依据。基于目标电磁信号特征整编,实现对辐射源的特征的匹配,应是一种无线电辐射源识别技术的有益补充,但目前该技术研究还无相应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定频信号整编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定辐射源电磁信号特征库
以下表中的电磁信号特征参数项作为辐射源匹配的基准数据,建立定频信号特征参数采集模板;
(2)信号特征相似度分析
(21)重要项相似度分析
频率相似度分析:当监测信号的频段在信号样本的频率上下限之内,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1;当信号频率范围在1.5MHz-30MHz之间,频段间隔小于等于6kHz,则相似度为0.8;若频段间隔小于等于12kHz,相似度为0.6;若频段间隔大于12kHz,则相似度为0;当信号频率范围在30MHz-1GHz之间,频段间隔小于等于50kHz,则相似度为0.8;若频段间隔小于等于100kHz,相似度为0.6;若频段间隔大于100kHz,则相似度为0;当信号频率大于1GHz,频段间隔小于等于1MHz,则相似度为0.8;若频段间隔小于等于2MHz,相似度为0.6;若频段间隔大于2MHz,则相似度为0;
带宽相似度分析:若信号带宽小于等于样本带宽,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1;若信号带宽在样本带宽的0.8-1.2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0.8.若信号带宽在样本的0.9-1.1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1;
调制度相似度分析:若信号的调制度在样本调制度的0.9-1.1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1;若信号的调制度在样本调制度的0.8-1.2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0.8;
码速率相似度分析:若信号的码速率在样本码速率的0.9-1.1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1;若信号的码速率在样本码速率的0.8-1.2倍之间,则该项参数的相似度为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30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