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能电路及其谐振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20782.7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1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40/30 | 分类号: | H02S40/3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兰;孙志湧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电路 光能 光能元件 输入电压转换 电路 谐振 控制器 反流器 调整控制信号 交流谐振电压 最大功率点 次谐振器 负载电路 供应电能 接收输入 控制信号 切换频率 输出电压 输出功率 输入电压 输入功率 谐振频率 主谐振器 工作比 耦接 吸收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能电路及其谐振电路。光能电路包含光能元件、谐振电路与控制器。光能元件吸收光能而产生输入电压。谐振电路与光能元件耦接,将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电压,以供应电能给负载电路。谐振电路包括谐振反流器、主谐振器、与次谐振器。谐振反流器接收输入电压,并根据控制信号,切换其中至少一开关,而将输入电压转换为交流谐振电压。控制器根据输入功率或输出功率,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为基准,调整控制信号的切换频率或工作比,以决定最大功率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能电路及其谐振电路,特别是指一种基于谐振频率而操作的光能电路。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光能电路中的谐振电路。
背景技术
与本申请相关的前申请有:美国专利申请美国专利US 6984970以及美国专利US9461551。
因应能源危机以及全球能源库存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先进国家投入研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属于光能电路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半导体PN二极管接面的特性,当该二极管接面接收到光能时,可将其转换成电能,并利用该电能对电池充电,以产生电力。二极管产生电能的V-I(电压-电流)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实线表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虚线表示电压与电流的乘积,也就是功率(power)。图中假设所接收到的光能不变,故仅显示一条曲线,但若接收到的光能产生变化时,曲线也会相应变化。
如图1所示,最大电压点Voc位于断路位置,最大电流点Isc位于短路位置,但若欲取得最大的能量输出,则最佳输出点并非位于最大电压或最大电流处,而是位于电能曲线的最佳功率输出点(Maximum Power Point,MPP),其对应的电压与电流分别为Vmpp与Impp。且由于所接收到的光能经常并非定值,因此,通常必需设计复杂精密的数字电路,以供计算所萃取的电能是否位于该光能下的最佳功率输出点(以下简称MPP)。
现有技术的光能电路的一例可参照美国专利US 6984970,该案所公开的电路大致如图2所示,其中光能元件(photovoltaic device)2所产生的输入电压Vin,通过一个功率输出级(power stage)3进行电压转换后成为输出电压Vo,对负载4进行供电,该负载4例如可以是一个充电电池,而功率输出级3则例如可以是升压电路、降压电路、反压电路、返驰电路等。为了使功率输出级3能适切地在MPP处萃取电能,电路中设有一个数字控制器5,此数字控制器5中的数字计算模块51(其例如为数字微控制器)根据输入电压Vin的数值与萃取电流i的数值,不断进行相乘以计算MPP,并根据MPP计算最佳电压值Vmpp。所计算出的最佳电压值Vmpp再与输入电压Vin进行比较,以令控制电路52产生信号,决定如何控制功率输出级3。图2所示的电路中,由于光能元件2中的每一个单一PN二极管接面的压降约为0.6V,因此,光能元件2必需包含数十个串联的PN二极管,典型的光能元件2包括60个串联的PN二极管,才能产生足够高的输入电压Vin,让功率输出级3处理。当串联的数十个PN二极管中,任何一个以上的PN二极管被遮蔽,都会造成产出电能明显的降低。因此不但限制了光能电路的输出电能效率,也增加设计上的困难,且也势必提高电路的整体成本。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光能电路及其谐振电路,可以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光能元件2仅需要少数甚至单一个PN二极管,即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提高光能电路及其中的谐振电路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0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