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次梁的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20326.2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14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金立赞;金立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上海)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昆成律师事务所 32281 | 代理人: | 刘尚轲 |
地址: | 200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梁 楼板 主筋 箍筋 植筋 混凝土楼板 主梁 钢筋 长度方向设置 楼板承载力 安全隐患 绑扎连接 焊接连接 楼板结构 楼板跨度 伸入 混凝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次梁的混凝土楼板结构,包括楼板(10),设置在楼板(10)下方的主梁(20),还包括次梁,所述次梁包括混凝土(31)和钢筋,所述钢筋包括植筋(321)、主筋(322)、箍筋(323),所述植筋(321)与主梁(20)连接,所述主筋(322)与植筋(321)焊接连接,所述箍筋(323)沿主筋(322)长度方向设置,并与主筋(322)绑扎连接,所述箍筋(323)设置在楼板(10)下方和/或伸入至楼板(10)内部。本发明通过设置次梁,大幅度降低楼板跨度,显著提高楼板承载力,加强楼板结构的整体性,消除了原有建筑的安全隐患,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加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次梁的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建筑材料获得较大水平的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也随之稳步提升,直接改善人们的居住需求。
二十多年前的原有建筑物存量巨大,受原有建筑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建筑材料所限制,建筑工程质量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例如建筑物渗漏水现象严重,建筑物开裂时有发生,楼板承载力不足,更有甚者建筑物出现垮塌事件。原有建筑物不能满足人们现在的居住需求,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当混凝土楼板承载能力不足时,常用的加固方法是在楼板底部粘贴碳纤维布、粘贴钢板等。粘贴碳纤维布和粘贴钢板两种方法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缺陷如下:
1.粘贴碳纤维布,施工环境受限,环境温度不超过60度,湿度不超过70%,无化学腐蚀环境;在使用过程中耐高温和耐火性差;该方法提高楼板承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且具有安全隐患。
2.粘贴钢板,施工时需要专用的夹具,耐疲劳性一般,耐火性差;端部锚固较难操作,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这就对施工队伍素质要求比较高;该方法对提高楼板承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且具有安全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建筑需要加固,但既有的加固方法和施工工艺存在较大缺陷,急需发明新的建筑加固方法,特别是楼板加固方法,及时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次梁的混凝土楼板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带次梁的混凝土楼板结构,包括楼板,设置在楼板下方的主梁,还包括次梁,所述次梁包括混凝土和钢筋,所述钢筋包括植筋、主筋、箍筋,所述植筋与主梁连接,所述主筋与植筋焊接连接,所述箍筋沿主筋长度方向排布,并与主筋绑扎连接,所述箍筋设置在楼板下方和/或伸入至楼板内部,所述箍筋伸入楼板内部,箍筋伸入楼板内部提高了楼板与次梁的整体性。
优选的,所述植筋采用化学植筋或机械植筋,采用植筋提高次梁与主梁的整体性,加固效果佳。
优选的,所述主筋包括梁面主筋和梁底主筋,梁面主筋设置在次梁顶部,梁底主筋设置在次梁底部,所述梁底主筋至少设置2根,所述梁面主筋至少设置2根。梁底主筋和梁面主筋一方面起到受力作用,另一方面提供箍筋绑扎点。
优选的,所述主筋还包括弯起钢筋和/或腰筋,具体由次梁高度决定是否设置;所述腰筋与梁面主筋、梁底主筋平行设置,用以增强梁内钢筋骨架的刚性,增强梁的抗扭能力,防止梁中部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次梁开裂;所述腰筋成对设置。所述弯起钢筋至少包括由竖向、横向和斜向设置的钢筋段焊接而成,其中竖向段钢筋设置在主梁处,斜向段钢筋横跨次梁主筋,通过设置弯起钢筋,可在次梁底部跨中承受正弯矩,在次梁竖向主梁处承受负弯矩,其斜向弯起段可以承受弯矩和剪力共同产生的主拉应力。
优选的,所述植筋与主梁连接面是凿毛面,凿毛面提高次梁与主梁的咬合力,提高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整体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上海)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上海)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03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