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道内衬氟塑料防腐层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5036.9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8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韩淑媛;孙佰仲;李捷;杜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山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3/56 | 分类号: | B29C53/56;B29C53/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道 内衬 氟塑料 防腐 制作 工艺 | ||
一种烟道内衬氟塑料防腐层制作工艺,包括:成型模具;在成型模具表面缠绕可溶性氟塑料薄膜;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可变孔径金属网片缠绕或套接在可溶性氟塑料表面,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在缠绕或套接在可溶性氟塑料表面时,进行拉伸,缩小可变孔径金属网片上的网孔孔径;在拉伸后的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外表面上再次缠绕可溶性氟塑料薄膜二;在可溶性氟塑料薄膜二的外表面缠绕玻璃纤维布,形成半成品防腐层;在玻璃纤维布外表面使用耐高温材料带对上述半成品防腐层进行覆盖式捆扎,高温熔融热塑化;室温冷却,成型防腐层成品;本技术方案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可缩小其孔径,使防腐层在自然冷却过程中自然收缩,解决防腐层受热及受冷情况下膨胀造成的脱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衬防腐氟塑料在烟道防腐中的应用工艺,主要应用在火力发电厂的尾部烟道防腐中。
背景技术
考虑到烟道中烟气的成分复杂、湿度较大、温度高等对烟道本体的影响,必须对烟道进行防腐处理,目前烟道防腐技术包括合金内衬、泡沫玻璃砖、玻璃钢、玻璃鳞片等,上述技术并不能完美的解决腐蚀、磨损与结垢问题。其中,玻璃鳞片作为烟道防腐材料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加工过程复杂,依赖施工工人技术水平不能保持稳定,容易在烟道表面形成空洞、气泡等影响防腐效果和寿命;对烟道和烟温的要求较高。
为解决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研发用氟塑料进行替代,氟塑料拥有抗腐蚀性强、抗粘结性强、抗拉强度大、重量轻、耐磨损的特性,成为极佳的烟道防腐新型材料,如中国专利ZL200710066861.X,但由于氟塑料热胀冷缩效应极大(金属的十倍),因此该技术制备的氟塑料在烟道温度极高的情况下将产生极为严重的膨胀效应,导致在烟道内作为内衬时极易脱落;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氟塑料受热膨胀下的脱落问题,出现了使用金属网进行加固的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ZL92101053.2,但该技术仅起到加固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金属网的作用,导致无法通过金属网有效控制氟塑料热涨情况下及冷缩情况下的脱落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防止氟塑料热胀及冷缩情况下造成的脱落问题,进而充分利用氟塑料的防腐特性以扩大氟塑料在烟道防腐方向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烟道内衬氟塑料防腐层制作工艺,包括:
成型模具;
在成型模具表面缠绕可溶性氟塑料薄膜;
可变孔径金属网片,所述可变孔径金属网片缠绕或套接在可溶性氟塑料表面,所述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在缠绕或套接在可溶性氟塑料表面时,进行拉伸,缩小可变孔径金属网片上的网孔孔径;
在拉伸后的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外表面上再次缠绕可溶性氟塑料薄膜二;
在可溶性氟塑料薄膜二的外表面缠绕玻璃纤维布,形成半成品防腐层;
在玻璃纤维布外表面使用耐高温材料带对上述半成品防腐层进行覆盖式捆扎,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进行热塑化;
将热塑完成的半成品防腐层取出,并在室温下缓慢冷却,拆卸耐高温材料带,成型防腐层成品。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可变孔径金属网片,并在缠绕玻璃纤维布之前将可变孔径金属网片进行拉伸,缩小其孔径,该技术方案可使得热塑完成后的防腐层在自然冷却过程中,孔径扩大从而使防腐层自然收缩,从而解决防腐层在烟道内受热情况下膨胀造成的撕裂或脱落问题,本防腐层在受热膨胀情况下仅仅使正常收缩下的防腐层进行受控膨胀,大大降低脱落及撕裂问题;并且本防腐层热塑完成后呈收缩状态,因此,即使在防腐层受热膨胀情况后的因气温降低而收缩的情况下,使防腐层的收缩处于受控状态,从而解决急剧受热、受冷情况下导致的脱落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山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山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50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压沉淀式黑河道污水处理设备
- 下一篇:一体式蒸汽发生器及蒸汽产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