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4378.9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1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袁野;袁瓅;张国珠;滕爱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94 | 分类号: | H03K17/9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161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
背景技术
大多数的固态继电器(英文:Solid State Relay,简称:SSR)以阻燃型环氧树脂为原材料,采用灌封技术,使得SSR与外界隔离。
目前SSR通常采用一体成型设计,装配框架只有一个,结合参考图1,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左右分布,在装配时将所有芯片全部装配在框架上,用银浆粘贴,然后回流焊,将引线连出来,通过将树脂固定老化进行封装。
但是对于一体成型的设计,由于是单框架结构,且只有一层树脂,在外力冲击下极易变形,因此对冲击和震动较敏感,可靠性较低;由于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左右分布,为了保证信号接收端能够接收到信号发送端发射的信号,通常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固定为一个较小的值,从而导致SSR的隔离电压较小;另外,如果SSR应用于电动机控制,由于一体成型的设计寄生电感较大,机构停止后会有续流作用,因此会导致线圈端仍有电流继续存在的问题,散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包括物理分离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在剖面的水平方向平行放置,且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在剖面的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叠;
信号发送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重叠位置,信号接收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的重叠位置;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正面相对,且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物理隔离;
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被密封在内部树脂中,所述内部树脂外部封装有外部树脂。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部树脂是透明硅酮树脂,所述外部树脂是封装树脂。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部树脂的剖面为六角形。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部树脂的厚度至少为5毫米。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框架上还设置有开关控制器件,所述开关控制器件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进行开关操作。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光耦继电器的隔离电压与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呈正相关。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光耦继电器的两侧引脚的末端向外对齐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通过将物理分离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剖面的竖直方向平行放置,并且保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叠,将信号发送端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重叠位置,将信号接收端设置在第二框架上的重叠位置,且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正面相对,使得信号发送端发送的信号容易被信号接收端接收到,从而使得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来保证隔离电压。通过将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密封在内部树脂中,在内部树脂外部封装外部树脂,从而通过内部树脂固定分离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对外力冲击进行缓冲,提高光耦继电器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内部树脂和外部树脂两层树脂结构,避免续流影响,保证了热量及时散发。
由于内部树脂是透明硅酮树脂,从而能够透过光线且有绝缘作用。
由于内部树脂的剖面为六角形,因此能够避免尖端放电现象。
由于外部树脂的厚度至少为5毫米,因此能够保证击穿电压。
由于光耦继电器的隔离电压与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呈正相关,因此通过调整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获得不同隔离电压的光耦继电器。
由于引脚向外对齐设置,因此可以避免两个引线尖端相对从而引起放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常规的光耦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3是隔离电压与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之间距离的关系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的引脚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装配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震动的光耦继电器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该光耦继电器包括物理分离的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在剖面的水平方向平行放置,且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在剖面的竖直方向上部分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43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