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盗门光电密码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3791.3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1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薇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G07C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徐金琼;刘东 |
地址: | 615000 四川省凉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码 机械防盗锁 控制装置 校验装置 防盗门 光电密码锁 生成装置 电控锁 钥匙 防盗方式 光电密码 光电转换 机械防盗 密码芯片 密码信号 无线信号 破解 锁具 匹配 截获 防盗 传输 非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盗门光电密码锁系统,包括电控锁,机械防盗锁,与机械防盗锁匹配的钥匙,手持光码生成装置,光码接收装置,校验装置,控制装置,光码接收装置接收手持光码生成装置的光码信号,校验装置与光码接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与校验装置连接,电控锁和机械防盗锁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本发明系统同时具有新型光电密码防盗及机械防盗两种防盗方式,通过在锁具与钥匙中分别设置密码芯片来提高密码的破解难度,并且通过光电转换的方式使密码信号通过光线进行传输,以克服无线信号容易被非法截获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盗门光电密码锁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机械防盗锁结构原理简单,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如弹子锁就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类锁。防盗锁的防盗性能取决于防暴力开启和防技术开启这两方面,对于防暴力开启,只要锁具生产厂家使用合格材料按相关技术规范制造,一般能够得到保障。而对于防技术开启,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防盗锁秘钥量的大小,秘钥量越大,越难被破解,但这通常意味着防盗锁结构更加复杂,生产工艺要求高、成本高。随着近年来开锁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能够很容易掌握相关开锁技术、得到各种开锁工具,使得防盗锁的安全性不断降低。像大多数机械锁的实际秘钥量最多只有几千,很容易被破解。
现有的密码锁,通常是利用电子钥匙中的红外发射电路或无线发射电路,将携带开锁密码的信号通过红外或无线的形式发射给电子锁装置,电子锁在收到开锁密码后,通常会对接收到的开锁密码进行验证,判断该用户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则控制电子锁开关开启,否则拒绝开锁。现有无线开锁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无线信号容易被有预谋者通过专门的接收器截获,再经破解和复制,便会对无线开锁方式的锁具安全构成威胁。
本发明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光电密码锁系统,通过在锁具与钥匙中分别设置密码芯片来提高密码的破解难度,并且通过光电转换的方式使密码信号通过光线进行传输,以克服无线信号容易被非法截获的弊端。通过在锁具与钥匙中分别设置密码芯片来提高密码的破解难度,并且通过光电转换的方式使密码信号通过光线进行传输,以克服无线信号容易被非法截获的弊端。并且结合传统机械防盗锁和光电密码锁对开锁进行双重防盗,提高了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防盗功能单一,光电密码锁无线信号容易被非法截获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防盗与无线密码结合的防盗门光电密码锁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盗门光电密码锁系统,包括电控锁;机械防盗锁;与机械防盗锁匹配的钥匙;手持光码生成装置,由发光二极管、ID码生成芯片和电池构成,用于生成含有第一ID码的光码信号;光码接收装置,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用于将含有第一ID码的光码信号接收并转换成电码信号;校验装置,由存储第二ID码的芯片和校验电路构成,与上述光码接收装置连接用于将上述装置输出的电码信号与第二ID码进行对比校验,并输出校验结果;控制装置,包括当校验成功时给电控锁发出一个开锁信号,当三次校验失败时输出信号控制机械防盗锁锁死;
光码接收装置接收手持光码生成装置的光码信号,校验装置与光码接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与校验装置连接,电控锁和机械防盗锁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光码生成装置的外壳由一单管构成,管的一端装有发光二极管,管内装有编码生成芯片和电池。
所述第一编码的生成芯片和第二编码的存储芯片为EPROM或PROM。
所述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均按莫尔斯电码规则编制。
所述控制装置为AT89C52单片机芯片。
所述机械防盗锁由弹子锁和一继电器构成。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薇,未经刘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37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