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温度保护的智能电池充放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3336.3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4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前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驱科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1K13/00;G01R31/36;G06F1/26;G06F1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新驱科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51 | 代理人: | 成实,曾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由***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温度 保护 智能 电池 放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温度保护的智能电池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脱离外部电源,仅依靠其内部独立供能系统正常工作,从而实现可随时自由移动工作地点的功能。因此,利用外部电源为其内部电池充电,成为了便携式电子系统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传统的电池充电系统无法消除蓄电池的自放电影响,无法确保蓄电池的容量和使用寿命,且传统的充电系统为了避免过充或欠充问题,需要人为的干预充电过程,给充电带来不便;同时现有的电池充电系统不具备温度保护功能,容易损坏蓄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便携式电子产品在充电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温度保护的智能电池充放电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温度保护的智能电池充放电系统,包括蓄电池BAT,处理芯片U1,与处理芯片U1相连接的开关电路,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连接、另一端顺次经电位器R2和电阻R3以及电阻R4后与处理芯片U1的IN2-管脚连接的电阻R1,P极接电源、N极与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2,N极与二极管D2的N极连接、P极接地的稳压二极管D1,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2,以及与开关电路相连接的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根据蓄电池BAT的温度和环境的温度来控制蓄电池BAT的充电,所述温控模块包括调节芯片U2,均与调节芯片U2相连接的温度检测电路和触发电路,所述触发电路与开关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温度传感器T1,温度传感器T2,一端与温度传感器T1的正信号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温度传感器T2的负信号输出端连接的电位器R11,一端与电位器R11的控制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5后与调节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2,串接在温度传感器T1的负信号输出端和调节芯片U2的IN-管脚之间的电阻R14,与电阻R15相并联的电容C4,以及串接在调节芯片U2的IN+管脚和温度传感器T2的负信号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3;所述调节芯片U2的VCC+管脚与温度传感器T1的正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的同时接电源、其OUT管脚同时与触发电路和温度传感器T1的负信号输出端相连接、VCC-管脚与温度传感器T2的负信号输出端相连接的同时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T1的负信号输出端与温度传感器T2的正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T2的正信号输出端经电阻R14后与调节芯片U2的IN-管脚连接;所述触发电路还与调节芯片U2的VCC+管脚连接。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串接在调节芯片U2的VCC+管脚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6,串接在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17,串接在三极管Q4的基极和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的电容C5,串接在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9,串接在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调节芯片U2的VCC+管脚之间的电阻R18,P极与调节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一端与二极管D6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6,串接在三极管Q6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6的P极之间的电阻R20;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调节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其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集电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开关电路相连接、发射极接地。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与门电路U4,三极管Q1,三极管Q2,串接在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和OUT2管脚之间的电阻R6,P极与处理芯片U1的OUT2管脚连接、N极经电阻R7后与与门电路U4的2脚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3,N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经二极管D4后与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串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处理芯片U1的VCC管脚之间的电阻R9,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5后与处理芯片U1的IN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0;所述与门电路U4的8脚与外部高电平连接,其9脚则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其1脚则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5的连接点接蓄电池BA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驱科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驱科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33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