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3228.6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1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民;刘鹏;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圣泰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元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15 | 代理人: | 李彤晓 |
地址: | 05143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氟磺酸酯类化合物 电池电解液 寿命周期特性 锂电池电解液 电池低温 放电特性 添加量 式III 式II 添加剂 应用 | ||
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属于电池电解液的技术领域,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电池电解液中,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0.1‑10%,所述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为式I、式II、式III、式IV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通过向锂电池电解液中加入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使电池低温放电特性和寿命周期特性出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电解液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具体涉及将氟磺酸酯类化合物应用于电池电解液中。通过向锂电池电解液中加入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使电池低温放电特性和寿命周期特性出色;即使电池在完全充电状态下储存于高温或正进行充电/放电过程,基于碳酸酯的有机溶剂的分解反应也会受到抑制,从而解决了膨胀问题,电池的高温寿命周期特性也获得了改善。
背景技术
近来,对能量存储技术的关注不断增加。随着能量存储技术向诸如手提电话、可携式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以及电动车辆等设备的延伸,对用作此类电子设备的能量来源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也在增加。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最令人满意的电池之一,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多种对其改进的研究。
在目前使用的二次电池中,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锂二次电池包括一个由能够嵌入或脱出锂离子的碳材料制成的阳极,一个由含锂氧化物制成的阴极和一种通过将适量锂盐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而制备的非水电解质溶液。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常规锂离子电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目前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者通常采用开发高容量、高工作电压的正极材料来解决此问题,如提高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锰复合氧化物的工作电压,开发高工作电压的锂镍锰复合氧化物等。然而,这些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溶剂发生结构改变,过渡金属容易发生溶解,并且会在负极上沉积,另外,常用的电解液,通常会在高于4V的电压下发生分解,产气,从而会导致电池性能的降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者通常会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保护包覆或者掺杂来提高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但是这些方法往往会伴随着电池可容量的损失,而且制作工艺繁琐,制造成本增加。通过开发新型高电压电解液取代目前常用的电解液体系是实现高电压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的改善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将氟磺酸酯类化合物用于电池电解液中,从而改善电池的高温、常温、低温循环性能,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为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电池电解液中,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0.1-10%,所述氟磺酸酯类化合物为式I、式II、式III、式IV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15-20):(60-80):(0.1-10)锂盐、有机溶剂和氟磺酸酯类化合物。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三氟乙酸甲酯、三氟乙酸乙酯、三氟乙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锂盐选自LiPF6、LiBF4、LiSO3CF3、LiClO4、LiN(CF3SO2)2、LiC(CF3SO2)3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添加氟磺酸酯类化合物的电池电解液,充放效率高、循环性能好,能满足45℃条件下的以1C充放电循环600次容量保持率大于80%的充放要求,尤其可改善锂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可增加电池的储存性能,不影响锂电池的其他性能。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长、气胀率低、高温性能良好,电池工作电压可高于4.5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圣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圣泰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3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