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藻制备液体油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9414.2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8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汉平;陈伟;陈应泉;杨海平;王贤华;邵敬爱;张雄;曾阔;张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C10B53/02;B01D53/78;B01D53/58;B01D53/5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周磊;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制备 液体 过程 排放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利用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控制藻制备液体油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藻类生物质及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粉碎后干燥处理;S2:将步骤S1中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置于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热解反应,得到生物质碳添加物,S3:将步骤S1中的藻类生物质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混合,对混合物进行热解得到热解炭固体及热解挥发份;S4:让热解挥发份中的一部分含氮物质与步骤S2中获得的生物炭添加物进行充分反应,从而将一部分氮固定在生物炭添加物中,以此方式,实现减少氮排放的目的。本发明不仅有效降低了氮排放,同时可以将氮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掺氮碳材料,有利于实现藻类生物质的绿色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利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控制藻制备液体油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
背景技术
藻类生物质因其具有高效固碳能力、可无土种植、生长快速、全年可收获的优点,而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制备燃料、化学品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将其与木质纤维素进行混合热解,可以有效地提高液体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但由于藻类生物质自身含有较高的氮含量(可达10wt.%),在热解过程中往往会释放一些含氮的污染性气体(如NOx的前驱物:NH3和HCN),它们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及臭氧空洞等。因而,为了实现藻类生物质的绿色化利用,必须寻找一种控制藻中氮排放的方法。
目前控制煤热解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通常利用金属Fe、Ca、Na、K等添加物在高温下将煤中的氮转化为N2。但这些方法仅仅是将氮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排放掉,而没有实现氮的有效利用;且其反应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并不适用于藻类等生物质;同时其添加物成本高,操作复杂,不利于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藻制备液体油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藻类生物质利用过程中氮排放,同时将氮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掺氮碳材料,实现了藻类生物质绿色高效地利用。本发明方法解决了藻类利用过程中氮排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藻制备液体油过程中氮排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藻类生物质及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粉碎至小于120目的颗粒后干燥处理;
S2:将步骤S1中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置于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热解反应,得到生物质碳添加物,
S3:将步骤S1中的藻类生物质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按质量比1:3~3:1充分混合并干燥后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热解得到热解炭固体及热解挥发份,则混合物热解过程中会残留部分氮在热解炭中,从而将一部分氮固定在热解炭固体中;
S4:让热解挥发份与步骤S2中获得的生物炭添加物进行充分反应,从而将热解挥发份中的一部分氮固定在生物炭添加物中,以此方式,实现减少氮排放的目的。
优选地,步骤S1中的藻类生物质为螺旋藻、拟微绿球藻、浒苔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为竹子、稻壳、玉米秆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步骤S1中的干燥温度均为100℃~105℃,干燥时间均为20h~24h。
优选地,步骤S2中,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热解温度为400℃~600℃,反应时间为20min~30min。
优选地,步骤S3中,混合物的热解温度为400℃~600℃,反应时间为20min~30min。
优选地,步骤S4中的生物炭添加物与步骤S3中的混合物与的质量比为1:2~2:1,步骤S4中的反应温度为400℃~600℃。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94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