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6950.7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8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唐元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4;B62D25/16;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侧围内板 内板 总成结构 后轮罩内板 焊接 后轮罩外板 内板总成 侧围 一阶扭转模态 冲压工艺性 扭转刚度 汽车设计 白车身 乘用车 减重 下角 应用 优化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D柱上内板、D柱内板、D柱下内板、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其中所述D柱上内板、D柱内板和D柱下内板依次焊接而成D柱内板总成,D柱内板总成的下角与后轮罩内板焊接结合,而所述后轮罩外板分别与后轮罩内板以及后侧围内板焊接结合。本发明的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优化了冲压工艺性,提升了白车身的扭转刚度以及一阶扭转模态,同时也能实现后侧围的结构减重,可在两厢乘用车或SUV车型的后侧围设计上广泛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后侧围内板一般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件1为后侧围内板,件2为D柱内板,件3为后轮罩内板,件4为后轮罩外板;D柱上加强板前端焊接边在后侧窗法兰边处,后端焊接边在尾门门洞密封面处。其中,件1形状复杂,冲压深度深,冲孔工序多,另外,因冲压工序限制了冲孔方向,后侧围内板孔位型面做得更复杂,进而加深了冲压拉延工序的难度,材料只能选用成型性更好的钢板;D柱内板为整体件,结构复杂,不能采用高强钢板来实现减料厚减重。D柱上加强板焊接到后侧窗法兰边处:D柱加强板与后侧围内板形成空腔截面较大,D柱上端接头刚度没有提升,D柱空腔截面增大对白车身扭转刚度没有提升效果,还增加重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
一种后侧围内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D柱上内板、D柱内板、D柱下内板、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其中所述D柱上内板、D柱内板和D柱下内板依次焊接而成D柱内板总成,D柱内板总成的下角与后轮罩内板焊接结合,而所述后轮罩外板分别与后轮罩内板以及后侧围内板焊接结合。
其中,所述总成结构还包括D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板与D柱上内板焊接形成环状封闭加强结构。
其中,所述D柱下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以及后侧围内板采用碳素钢冲压薄板加工而成。
其中,所述碳素钢冲压薄板为DC04钢薄板,并且所述DC04钢的屈服强度σ1为180~210MPa,并且其晶粒度为6~8级。
其中,所述D柱下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以及后侧围内板的厚度为0.7~1.0mm。
其中,所述D柱上内板和D柱加强板采用冷轧双相钢加工而成,所述冷轧双相钢的屈服强度σ2大于DC04钢的屈服强度σ1;所述D柱上内板和D柱加强板的厚度相同,且厚度为所述D柱下内板厚度的1.2~1.8倍,优选为1.3~1.5倍。
其中,所述冷轧双相钢的屈服强度σ2和DC04钢的屈服强度σ1满足关系式:σ1+50MPa≤σ2≤σ1+120MPa。
其中,所述D柱内板采用冷轧双相钢加工而成,并且所述D柱上内板的厚度为D柱内板的1.5~2.0倍。
其中,所述冷轧双相钢以质量%计其化学元素组成为C:0.015~0.05%,Si:小于0.30%,Mn:0.10%~0.25%,P:小于0.035%,S:小于0.030%,Alt:0.020~0.08%,Cr:小于0.25%,Mo:小于0.15%,以及余量的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其中0.15<0.5[Si]+[Cr]+2.3[Mo]<0.40,所述[Si]、[Cr]、[Mo]分别是指化学元素Si、Cr、Mo的质量%,例如当Si的含量为0.10%、Cr的含量为0.15%、Mo的含量为0.02%时,[Si]的取值为0.10、[Cr]的取值为0.15、[Mo]的取值为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6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腰偏转系统
- 下一篇:机动车辆的前端布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