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06506.5 | 申请日: | 2017-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1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马少华;秦志伟;卢金;凌庆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5B3/02 | 分类号: | H05B3/02;H05B3/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石墨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其防护层内设有开口向左的安装腔,安装腔内塞有支撑板,支撑板左侧设有挡板,挡板位于安装腔左侧;支撑板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左侧与通孔相通,通孔位于挡板内;第一容置腔下方与第二容置腔相通,第二容置腔右侧开口;石墨烯电热膜位于第一容置腔内,石墨烯电热膜左端穿过通孔;金属插板位于第二容置腔内,金属插板顶面与石墨烯电热膜贴合,金属插板右侧与金属贴合板连接,金属贴合板右侧与金属导热板贴合,金属导热板与两个金属网格板连接,两个金属网格板分别位于安装腔的上下侧的防护层内。本发明能基于石墨烯进行加热,能对石墨烯进行保护,加热速度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所以又叫做单原子层石墨。石墨烯具有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在物理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纯的无缺陷的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是目前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高于单壁碳纳米管(3500W/mK)和多壁碳纳米管(3000W/mK)。当它作为载体时,它的导热系数也可达600W/mK。
石墨烯电热膜是所有电热膜里唯一一种没有掺杂其他物质的纯碳原子的柔性膜,它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生长出来的单层碳原子,其特征是透明、安全,电-热转换效率是所有电加热元件中最高或并列最高的,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能量损失,如机械能、光能、化学能等,电-热转换效率接近100%。其中,电-热辐射转换效率比例也是相同单位面积功率的电加热元器件中较大的。
但石墨烯电热膜一般是柔性透明的,但利用石墨烯电热膜发热时,石墨烯电热膜容易受到损害,所以需要对石墨烯电热膜进行保护。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包括防护层,防护层内设有开口向左的安装腔,安装腔内塞有支撑板,支撑板左侧设有挡板,挡板位于安装腔左侧且挡板与防护层左侧面贴合;
支撑板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左侧与一通孔相通,通孔位于挡板内;第一容置腔下方与一第二容置腔相通,第二容置腔右侧开口;一石墨烯电热膜位于第一容置腔内且石墨烯电热膜顶面与支撑板顶面对齐,石墨烯电热膜左端可活动地穿过通孔且与挡板左侧对齐;一金属插板位于第二容置腔内,金属插板顶面与石墨烯电热膜贴合,金属插板右侧与一金属贴合板连接,金属贴合板左侧贴合在支撑板右侧面上且金属贴合板右侧与一金属导热板贴合,金属导热板位于防护层内且金属导热板与两个金属网格板连接,所述两个金属网格板分别位于安装腔的上下侧的防护层内。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加热装置中,支撑板塞入到防护层的安装腔内,从而防护层能有效地对支撑板的进行保护,挡板位于支撑板的左侧且一体式连接,挡板起到限位的作用,也能方便支撑板塞入或抽出安装腔。
石墨烯电热膜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而第一容置腔开口向上,从而石墨烯电热膜通电后顶面产生的热量能有效地对顶部防护层进行热传递,使顶部防护层迅速升温,从而使位于防护层上方的物体快速升温,达到加热的目的,而石墨烯电热膜位于支撑板内,这能对石墨烯电热膜进行有效地保护。石墨烯电热膜左端可活动地穿过通孔且与挡板左侧对齐,这能方便石墨烯电热膜能从第一容置腔内抽出,方便石墨烯电热膜的更换,另外,石墨烯电热膜左端设置有通电接头,这使得石墨烯电热膜的通电十分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65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