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电池传感器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3929.1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0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何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晓微城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03 | 分类号: | G01N27/403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王记明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城***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电池 传感器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电池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电池传感器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持续发展,其应用的触角也不断展开跨领域的探索与结合。其中,在快速发展的生物或医疗科技领域中,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不啻是近代生物相关科技的一大突破。生物传感器一般定义为:透过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或生物芯片,来侦测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分子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
生物传感器满足了许多重要测量的需求,尤其在药品、代谢与其他生物分子间交互作用的测定上。虽然传统分析仪器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但生物传感器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来自生物感测组件与其上生物分子所具备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或高选择性,与其实时检测的特性。其原因在于生物体本身就具有各式各样的化学感受器,换言之,生物体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化学受体的集合体,这些化学受体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或选择性与灵敏度。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且各色形式的生物传感器也纷纷上市。其中,结合光学机制的生物传感器更是对蛋白质或核酸或其他生物化学分子检测上有极大应用潜力。
另一方面,透过把传统生化分析中所需的人为或机械操作,以微帮浦、微阀门、微过滤器、微混合器、微管道、微传感器及微反应器等微流体组件集中制作于微流体装置上,以进行样品前处理、混合、传输、分离和侦测等程序,更是被积极地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上。其应用领域可涵盖如新药开发、生物及医学等研究,或是健诊、疾病检测、感染病原检测、血液筛检等临床检验,甚至是如国防军事侦测、法医辨识鉴定、环境及食品检验等非医学应用领域。
生物电池传感器结构较为精密,加工精度要求高。生物电池传感器结构较为复杂,要实现生物电池传感器自动加液以及排液和清洗,需要对生物电池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电池传感器模块。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物电池传感器模块,包括电池阴极单元、电池阳极单元、阴极电极膜、电池隔膜,所述电池阴极单元设有电池阴极室,电池阳极单元设有电池阳极室,电池阴极室的一端与电池阳极室的一端的连接处设有电池隔膜,所述电池隔膜把电池阴极室与电池阳极室分开为两个不相通的腔室,所述阴极电极膜设在电池阴极室的另一端,阴极电极膜用于密封电池阴极室的另一端。
优选方案,所述电池阴极单元包括电池阴极室、通液孔、通气孔,所述通液孔、通气孔、电池阴极室为长方体板材一体加工成型,通液孔和通气孔分别与电池阴极室连通,电池阴极室为长方体板材上开设的通孔,通液孔和通气孔为长方体板材相对的两个端面开设的圆孔,通液孔的直径与通气孔的直径相同,通液孔和通气孔的开孔方向相互平行,通液孔和通气孔的开孔方向与电池阴极室的开孔方向垂直。
优选方案,所述电池阳极单元包括电池阳极室、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电池阳极室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电池阳极室与进液口和出液口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截止通道和第二截止通道,电池阳极室、进液口、出液口、第一截止通道、第二截止通道由长方体板材一体加工成型,电池阳极室为在长方体板材正面开设的圆形盲孔,进液口和出液口为长方体板材相对两个端面开设的圆孔,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开孔方向相互平行,进液口和出液口的开孔方向与电池阳极室的开孔方向垂直。
优选方案,所述电池阳极单元的长方体板材反面开设有与电池阳极室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与电池阳极室开孔方向相互平行,长方体板材反面分别开设有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的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的开孔方向与进液口开孔方向垂直,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相邻,第二通道与第四通道相邻,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相邻位置开设有第一截止通道,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相邻位置开设有第二截止通道,第一截止通道和第二截止通道分别为在长方体板材反面开设的圆形盲孔,第一通道与第三通道在第一截止通道的圆形盲孔内,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在第二截止通道的圆形盲孔内。
优选方案,所述电池阳极单元的第一截止通道和第二截止通道内设有截断装置,所述截断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截止单元,所述支撑单元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半球形壳体,截止单元为圆柱体,截止单元位于支撑单元的内部,截止单元的直径小于支撑单元的直径,截止单元的一端与支撑单元的内壁的顶部连接,截止单元的另一端悬空,支撑单元为弹性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晓微城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晓微城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39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