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次粒径筛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03079.5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2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进;许志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B7/00 | 分类号: | B03B7/00;B03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次 粒径 筛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次粒径筛分装置,属于矿山尾矿筛分、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装置主要包括旋流分离装置、离心分离装置、颗粒干燥装置、静电分离装置、废水回收再利用装置、辅助电力装置等,通过此装置,可以完成输入尾矿的颗粒筛分。本发明所述装置主要应用各种选矿后尾矿的处理,可以对大部分的尾矿进行处理,旋流分离装置、离心分离装置、静电分离装置三个组成部分同时进行颗粒筛分,使得尾矿的筛分更加方便快捷。本发明涉及尾矿筛分和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次粒径筛分装置,主要用于对矿山选矿后的尾矿进行筛分处理,方便后面尾矿的利用和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次粒径筛分装置,属于矿山尾矿筛分、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是伴生矿多,难选矿多,贫矿多,小矿多。矿山企业多,每年产生大量尾矿。据统计,2000年以前,我国矿山产出的尾矿总量为50.26亿t,其中,铁矿尾矿量为26.14亿t,主要有色金属尾矿量为21.09亿t,黄金尾矿量为2.72亿t,其他0.31亿t。目前已成为我国目前产出量最大、堆存量最多的固体废弃物。最新的《环保税法》将其列入,排放一吨要交15元的税。尾矿中存在的较大的利用价值也为大家所熟知,只是在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尾矿生产量巨大,利用率低我国目前累计堆存尾矿600亿吨以上,年产出量达到了16亿吨,而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18.9%,绝大多数尾矿尚未被综合利用。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尾矿排出量会每年不断递增,加快尾矿的综合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尾矿大量堆存不进造成了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问题。尾矿所含的重金属离子,甚至砷、汞等污染物质,以及矿石选矿过程中加入的各种化学药剂,部分会随尾矿谁流入附近河流或深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流及地下水源,自然干涸后的尾砂,遇大风吹到周边地区,对环境造成危害。
提高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在技术方面,国家在尾矿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不足,企业缺少投资开发尾矿综合利用重大关键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尾矿综合利用工艺只停留在简单易行的技术上,缺乏能够使尾矿高效利用和大宗高值利用的原创性技术研发。
因此提高我国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迫切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予以支撑,依托重点和骨干企业,开展尾矿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突破综合利用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提高综合利用过程中决策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传统的旋流分级器处理尾矿的效率比较低,只能将尾矿大致分为粗细两种状态,无法再对尾矿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方便尾矿处理后的综合利用,且传统分离方法使用的电力较多,在尾矿处理过程中造成了人力、电力的浪费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因此应该加强尾矿的分类及分类的综合应用,采取相关技术减少电力的损耗,提高电力的有效应用,充分提升尾矿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次粒径筛分装置,包括旋流分离装置、离心分离装置34、颗粒干燥装置41、静电分离装置、废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所述旋流分离装置包括尾矿输入管24、混水输入管道25、悬浮分离装置26、颗粒通过孔27、向下旋流扇叶28、水平旋流扇叶29、向上旋流扇叶30、离心分离输入管道31和旋流分离液输送管道33;尾矿输入管24穿过悬浮分离装置26顶部外侧,与悬浮分离装置26连通,混水输入管道25穿过悬浮分离装置26顶部的中间位置,与悬浮分离装置26连通;向下旋流扇叶28、水平旋流扇叶29和向上旋流扇叶30从上到下依次固定在转轴上,转轴和安装于旋流分离装置顶部的电动机连接;悬浮分离装置26采用内外双壁结构,内壁为设有颗粒通过孔27的钢材,外部为不透水密封钢材;旋流分离液输送管道33固定在悬浮分离装置26的底部出料口处,旋流分离液输送管道33内裹离心分离输入管道31;旋流分离液输送管道33与悬浮分离装置26外壁连接,离心分离输入管道31与悬浮分离装置26内壁连接;旋流分离液输送管道33的下端与旋流分离液储罐66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30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