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常温催化氧化催化剂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96350.7 | 申请日: | 2017-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6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唐志诚;韩维亮;张国栋;董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D53/86;B01D53/62 |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常温 催化 氧化 催化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O常温催化氧化催化剂,该催化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1)将铁盐与碱溶液混合后再通过碱溶液调节pH,经反应、过滤、水洗、干燥后得到氢氧化铁,焙烧后得到氧化铁;2)将钯盐溶液、氧化铁或/和氢氧化铁、多元醇混合,通过碱溶液调节pH,经反应、过滤、水洗、干燥;在步骤1)或2)中包含或不包含稀土盐反应的情况以及在步骤2)中包含或不包含碱金属或/和碱土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的情况。本发明所述催化剂拥有催化活性高及稳定性好,可在室温条件下将CO完全氧化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常温催化氧化催化剂,属于环境催化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各种大气污染物中,CO是其重要组成成分之一。CO主要是由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或者是在内燃机的高温、高压的燃烧条件下产生。CO的主要危害在于影响人类健康,例如:使视力受损,头痛等。因此,消除CO是工业生产过程及环保过程等许多方面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催化氧化CO是消除CO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CO氧化催化剂可分为两大类: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以其良好的催化活性被人们关注,但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它的大规模应用。目前,人们往往通过载体将贵金属负载,制备出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用于CO氧化催化剂是从汽车行业开始的。最早人们应用Pt-Pd/γ-Al2O3,可使汽车尾气中的CO完全氧化。之后Stark等发现,Pt/SnO2在30~10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CO氧化活性,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直到Wacker将PdCl2-CuCl2水溶液负载在Al2O3或活性炭等载体上,可使催化剂在进料气中加入水分的CO氧化活性提高1~3个数量级,在300K就具有较高活性。但催化剂中残留Cl-,会对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造成影响,也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另一类较重要的贵金属催化剂是金催化剂。1989年Heruta等人首先报道了纳米级Au/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氧化CO可达到203K的低温。自此之后引发了科学家们二十几年来对金催化剂的深入研究。但金催化的稳定性较差,光照或者存放一段时间后,都会导致其失活。再者,金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一般比较复杂苛刻,催化剂重复性差,且在制备过程中金的损失量大,成本高。
近年来,以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作为载体制备CO低温氧化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如Shinji Kudo等(S. Kudo, Y. Maki, M. Yamada, K. Mae,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 214-219)采用共沉淀法制备Au/Fe(OH)x催化剂用于CO低温氧化反应,当空速为36000h-1能使400ppmCO在50℃完全转化。乔波涛等(B. T.Qiao, L. Q. Liu, J. Zhang, Y. Q. Deng,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9, 261, 241-244)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铁负载钯和/或金的催化剂,用于CO低温催化氧化,催化剂展现出良好的CO低温催化性能,该类催化剂在Pd含量为4.4%时,空速为15000ml/g·h,10000ppmCO在5℃完全转化,而经过氢气还原的催化剂,在Pd含量为4.1%时,-15℃就可以将CO完全转化。由此可见,将催化剂还原,使催化剂中负载的贵金属生成低价态的原子,催化剂活性更高。
CN101579635A公开了浸渍法制备室温催化氧化CO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以0.5~1.0%的PdCl2和99.5~99.0%的γ-Al2O3通过浸渍法制得。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大于98%,但其在水饱和蒸汽压下连续反应15h,活性就降至77.7%,该催化剂抗水稳定性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63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