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0322.4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1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邱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清泉 |
主分类号: | A01M23/00 | 分类号: | A01M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21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捕获 野猪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它包含一个挖在野猪往年常走路线上的土坑(1),其特征是:一个无盖钢桶(2)放置在土坑(1)里,该无盖铁桶(2)为3‑3.5mm厚度的钢板焊制,该无盖铁桶(2)的高度为120‑130cm、直径为65‑80cm,该无盖铁桶(2)底部设有多个渗水孔。本发明创造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实用的捕获效果,还具有活捕(不会捕伤)野猪的技术效果,更具有不会误伤行人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捕捉猛兽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二十年来,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森林覆盖率的增多,野猪等野生动物的繁殖数量也在剧增。在丘陵地带居住的农民常受之侵扰,山上种植的番薯如果被野猪“赶”上了,就会夜夜来吃,最后绝收,而且野猪来年还会带其子孙一起来吃,最后该地域就不能再种植番薯了。野猪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力的大型野生动物,其攻击性又很强,但又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农户们使尽了很多驱赶的办法都赶不了野猪,为了使自己辛苦种植的番薯不被野猪糟蹋,然后还是在番薯地里部下“老虎夹”来“扣”野猪的脚,或者采用升压的电网来“电”野猪,这些方法可以捕杀一些野猪,有的野猪在受伤之后也会逃跑,最后死在山上而污染环境,可是,最重要的是“老虎夹”和升压电击容易对行人造成误伤,其安全隐患是不堪设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用来捕捉活野猪,且不使野猪受伤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野猪上一年经常走过的路线上往下挖一个深坑,并在深坑内置放一只无盖铁桶。即:
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包含一个挖在野猪往年常走路线上的土坑1,其特征是:一个无盖钢桶2放置在土坑1里,该无盖铁桶2为3-3.5mm厚度的钢板焊制,该无盖铁桶2的高度为120-130cm、直径为65-80cm,该无盖铁桶2底部设有多个渗水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上述方案和结构可知,于农历6-7月份,在番薯种植地的边缘,也就是在往年野猪经常行走的路线上,往下深挖一个深度为120-130cm、直径为70-85cm的土坑1,然后往土坑1内放入无盖铁桶2,接着在土坑1口沿与地平面平行方向铺放一些稻草或树枝来掩盖无盖铁桶2的口径,即侯等野猪的出没。然后,野猪就会从土坑1上走过,接着就会“栽”在土坑1内,因为土坑1内设有铁桶2,且铁桶2内壁是光滑和坚硬的,野猪就逃脱不了。也就是说,如果野猪是前脚“栽”在铁桶2里,当要逃出时,前脚和嘴巴只会往前蹿,蹿又蹿不破铁桶,于是就捕获;如果野猪是后脚“落入”铁桶2内,由于铁桶2深度达120cm以上,即使是大型野猪后脚“落入”铁桶2(前脚还露在铁桶2外)时,也是逃不出去的,因为想要逃脱时前后脚之间的距离过大而不受力(即前脚勾着铁桶口沿时,后脚已经落空,铁桶2内径又仅容纳猪身体部分);若是小野猪“落入”铁桶2内,就会“陷”在铁桶2里,因为铁桶壁上“抓”不住,也“冲”不出去;如果雨后土坑1内积些水,即铁桶2底部的渗水孔还没有完全排出时,也不会影响捕获效果;最后,当野猪被“困”在铁桶2内逃脱不了时,就采用捕获工具再把它运走。同时,因为没有留下出血的气味,可以再次把该铁桶2掩盖起来侯捕野猪;因为野猪没有受伤,“困”几天也不会死亡;因为没有设“老虎夹”或升压电流,即使行人不慎落入铁桶2内,也是安全的。可见,本发明创造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实用的捕获效果,还具有活捕(不会捕伤)野猪的技术效果,更具有不会误伤行人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实施例的示意图(无盖铁桶2底部的渗水孔未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捕获野猪的装置,包含一个挖在野猪往年常走路线上的土坑1,一个置纳在土坑1里的无盖钢桶2,该无盖铁桶2为3-3.5mm厚度的钢板焊制,该无盖铁桶2的高度为120-130cm、直径为65-80cm,该铁桶2底部设有多个渗水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清泉,未经邱清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03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