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热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90272.X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7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晶斌;潘勇军;黄岐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45/00;C08K9/00;C08K3/04;B29B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聚碳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耐热的聚碳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以下步骤:
(1)将氧化石墨烯和水混合制备均匀分散的氧化石墨烯溶液,浓度为10-50mg/mL;
(2)将环状烯烃共聚物从双螺杆挤出机主喂料口加入,将氧化石墨烯溶液从双螺杆挤出机侧喂料口加入,制备环状烯烃共聚物/氧化石墨烯共混物粒料;
(3)按照比例将聚碳酸酯、环状烯烃共聚物/氧化石墨烯共混物以及任选的助剂加入混料机中搅拌,得到预混料;
(4)挤出:将所得到的预混料用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即得聚碳酸酯/环状烯烃共聚物/氧化石墨烯共混物粒料;
所述的步骤(2)中,控制环状烯烃共聚物和氧化石墨烯溶液的加料速度的重量比为1/1-4/1;
该组合物包含以下组分:
48-93重量份的聚碳酸酯;
7-52重量份的环状烯烃共聚物;
0.1-5重量份的氧化石墨烯;
所述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是乙烯单体和环状烯烃单体在茂金属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得到的共聚物;在测试条件为260℃,2.16kg时,环状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指数在1-8g/10min之间;环状烯烃共聚物中乙烯组分的质量含量为5-25%;
所述的环状烯烃共聚物具有如下式(1)的结构:
其中,R1和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别表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烃基或者3-20的支链烃基;n和p为不小于1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含以下组分:
53-88重量份的聚碳酸酯;
12-47重量份的环状烯烃共聚物;
1-4重量份的氧化石墨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芳香族聚碳酸酯、脂肪族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双酚A型聚碳酸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试条件为300℃,1.2kg时,聚碳酸酯的熔体流动指数在3-65g/10min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试条件为300℃,1.2kg时,聚碳酸酯的熔体流动指数在5-50g/10min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试条件为300℃,1.2kg时,聚碳酸酯的熔体流动指数在7-35g/10min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测试条件为260℃,2.16kg时,环状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指数在1-6g/10min之间;环状烯烃共聚物中乙烯组分的质量含量为10-2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1和R2为氢原子和C2-3直链或C3支链烃基,n=100-1500,p=50-15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的厚度在0.5-1.5nm之间,直径在100-3000n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任选地添加0.1-15份其他助剂;所述助剂选自阻燃剂、增韧剂、抗氧剂、润滑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金属钝化剂、着色剂、偶联剂、成核剂、发泡剂、耐水解剂、扩链剂、流动改性剂、消光剂、抗静电剂、增强剂、填充剂、光扩散剂、红外线吸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控制双螺杆挤出机输送段温度210-230℃,塑化段温度230-260℃,计量段温度225-255℃,控制螺杆转速200-600rpm;步骤(4)中控制双螺杆挤出机输送段温度220-240℃,塑化段温度240-270℃,计量段温度235-265℃,控制螺杆转速200-600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027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