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8275.X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4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顺珍;陈伟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顺珍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39;H02J50/10;H02J5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充电 发射设备 电动机具 内建 外接 车辆移动 电磁波 生成器 无线供电模块 充电电场 充电电池 接电 供电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一种使用电能电磁波生成器无线供电模块的供电方法以及一种电能电磁波生成器无线接电模块,其中,该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利用至少两个无线充电发射设备分别产生一个感应场,当车辆位于所述至少两个无线充电发射设备的感应场之外时,所述至少两个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不会产生充电电场,随着车辆移动至所述至少两个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中的一个的感应场内时,该对应的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产生一个无线充电场对车辆内的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并且随着车辆移动而离开该对应的感应场时,该对应的无线充电发射设备关闭该无线充电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尤指一种可以在电动车辆或油电车辆行驶时对其充电电池充电,用以增加该电动车辆或油电车辆续航力的充电系统及方法,以及对电动机具、家电等的无线连续供、接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提升,各个汽车制造商纷纷投入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的研发、制造与售卖,其中油电混合车算是进入纯电动车时代的一个过渡性产品,这种车辆通常同时设置有电动马达以及传统的内燃机引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允许使用纯电动行驶(例如时速低于20km/hr),然而这种油电混合车的电池容量通常不大,因此纯电动的可行驶里程通常不高,所以油电混合车主要还是以靠传统内燃机引擎产生主要的动力来源,电动马达则当作辅助,用来降低油电混合车的油耗。另外市售的电动车则是纯粹倚靠电池提供电力给电动马达运转带动电动车辆移动。
无论是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电池的电量决定了车辆可以行驶的里程或油耗的优劣(油电混合车),然而以目前电池的技术而言,尚无法提供价格具有经济效益、效率高且容量高的电池产品,而且电池充电所需耗费的时间也使得电动车的实用性大幅降低,此外,无论是电动车还是油电混合车的纯电行驶的可行驶距离也都有待加强。此外,现在电动车电池太大、太重、太贵,占电动车生产成本与使用车成本约30%~40%,改使用小电池或免用电池,应用本发明车辆暨电动机具连续动态无线充电方法,将大幅降低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电池容量不足以应付实际车辆行驶需求以及充电须耗费较长时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个第一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产生一个第一感应场,一个第二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产生一个第二感应场,一车辆移动至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场范围内,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产生一个第一无线充电场,第一无线充电场对车辆中一个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车辆移动至位于第一感应场的范围之外,第一无线充电发射设备关闭第一无线充电场,车辆移动至位于第二感应场范围内,第二无线充电发射设备产生一个第二无线充电场,第二无线充电场对车辆中的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车辆移动至第二感应场范围之外,第二无线充电发射设备关闭第二无线充电场。
本发明提供的可内建、可外接车辆暨电动机具动态连续无线充电的方法能够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也能持续的对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如此可以有效提高使用电力为能源的车辆(例如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的续航力,进一步也可以降低车辆使用后所需充电的时间,更可让家庭、办公室、工厂因各种用电机具、电线缠绕千丝万缕、杂乱的乱象改善。
在配合图式说明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之下将可更清楚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一个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二个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三个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四个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五个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车辆动态连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六个状态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顺珍,未经陈顺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82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