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7259.9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1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辉;刘小勇;亓娜;张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N21/2343;G08B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莎日娜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网服务器 报警请求 联网终端 联网 报警信息 发送目标 视频数据 报警 发送 报警信息发送 发送报警信息 目标视频数据 网络协议电视 报警效率 匹配 融合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装置和系统,所述视联网包括:视联网服务器、视联网终端,以及网络协议电视IPTV终端,所述的方法包括: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向所述IPTV终端发送目标视频数据;所述视联网服务器接收所述IPTV终端发送的与所述目标视频数据匹配的报警请求;所述视联网服务器根据所述报警请求,生成报警信息;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至所述视联网终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向IPTV终端发送目标视频数据,并根据IPTV发送的报警请求生成报警信息,向视联网终端发送报警信息,从而可以实现IPTV网络与视联网的融合报警,提高报警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视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视联网是网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个实时网络,能够实现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以太网应用推向高清视频化,高清面对面。
视联网采用实时高清视频交换技术,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将所需的服务,如高清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智能化监控分析、应急指挥、数字广播电视、延时电视、网络教学、现场直播、VOD点播(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技术)、电视邮件、个性录制、内网(自办)频道、智能化视频播控、信息发布等数十种视频、语音、图片、文字、通讯、数据等服务全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视频播放。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网络协议电视),也称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媒体服务,用户终端可以是网络机顶盒组合传统电视机,也可以是计算机等新型信息终端。这种电视技术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数字媒体服务,电视观众可以和电视提供商实现互动,多样化的服务使得IPTV前景广阔。
现有的报警方法中,往往只是个人向相应的机关单位进行电话报警,有时候难以准确说清楚事件情况,IPTV与视联网的结合,能够让机关单位更加直接清楚地了解事件情况,及时处理警情。但是现有技术中,无法将IPTV与视联网融合进行报警,IPTV与视联网报警兼容性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和相应的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装置,以及相应的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所述视联网包括:视联网服务器、视联网终端,以及网络协议电视IPTV终端,所述的方法包括:
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向所述IPTV终端发送目标视频数据;
所述视联网服务器接收所述IPTV终端发送的与所述目标视频数据匹配的报警请求;
所述视联网服务器根据所述报警请求,生成报警信息;
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至所述视联网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方法,所述视联网包括:视联网服务器、视联网终端,以及网络协议电视IPTV终端,所述的方法包括:
所述IPTV终端接收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发送的目标视频数据;
所述IPTV终端根据所述目标视频数据,生成报警请求;
所述IPTV终端将所述报警请求发送至视联网服务器,所述视联网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报警请求,生成报警信息,以及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至视联网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报警装置,所述视联网包括:视联网服务器、视联网终端,以及网络协议电视IPTV终端,所述的装置包括:
视频发送模块,用于所述视联网服务器向所述IPTV终端发送目标视频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72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身份验证方法、装置及车载系统
- 下一篇:无线通信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