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实施磷化氢熏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4045.6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9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郭超;劳传忠;陈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7/00 | 分类号: | A01M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唐弟;周佳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数学模型 有效 实施 磷化氢 熏蒸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实施磷化氢熏蒸的方法,其步骤有:1、设定磷化氢目标浓度及熏蒸目标时间,进行首次施药;2、检测磷化氢浓度,首次施药后磷化氢浓度达到或高于目标浓度的熏蒸时间为初始时间t0,当浓度在第N天达到最大值,并在第N天之后至少连续2次依次衰减后,暂停检测;3.1、根据磷化氢浓度衰减模型获得磷化氢浓度衰减函数;3.2计算磷化氢浓度衰减至目标浓度时的熏蒸时间tn及预测熏蒸有效时间预测值T,3.3、当熏蒸有效时间预测值T熏蒸目标时间时,进行补充施药;重复步骤2和3至熏蒸有效时间预测值T≥熏蒸目标时间,不再补充施药,维持熏蒸直至熏蒸结束。本发明通过数学模型准确可靠地便于熏蒸人员制定及实施磷化氢熏蒸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食储藏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对粮食进行磷化氢熏蒸杀虫的技术。
背景技术
粮食储藏技术领域中通常采用磷化氢熏蒸的方式保管粮食,避免粮食被害虫侵食,通常的熏蒸步骤是:步骤1、依据GB/T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表E.1规定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磷化氢目标浓度和熏蒸密闭时间,例举当熏蒸环境的温度为20~25℃时,要求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为350mL/m3时熏蒸时间应超过14d,300mL/m3时应超过21d,250mL/m3时应超过28d;再根据熏蒸环境体积及设定的磷化氢目标浓度,考虑粮堆吸附、仓房泄漏等因素,设计熏蒸药剂的首次用药量,并按所述用药量向熏蒸环境内施入熏蒸药剂,对熏蒸环境进行磷化氢熏蒸;步骤2、从施药开始视情况监测熏蒸环境内磷化氢浓度,通常是每0.5至2天检测一次,在设定的熏蒸密闭时间内,当检测到磷化氢浓度衰减至磷化氢目标浓度值附近时,向熏蒸环境内补充施药,使磷化氢浓度持续维持于目标浓度以上,补充施药时用药量至少是首次用药量的40%,最多不超过首次用药量,使磷化氢浓度较长时间的维持在目标浓度以上,同时又不过多施药;步骤3、重复步骤2进行多次补充施药,通常需要补充施药1至3次,直至熏蒸环境内磷化氢浓度不低于目标浓度的总时间达到GB/T29890-2013《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表E.1中规定的密闭时间要求,熏蒸结束。这种熏蒸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需要多次检测磷化氢浓度,但是由于熏蒸时间较长,至少在14天以上,存在磷化氢浓度检测工作量大的缺点;2、其通过检测磷化氢浓度确定是否进行补充施药,容易发生磷化氢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时才进行补充施药的情况,不利于磷化氢熏蒸的有效实施。
基于上述不足之处,非常有必要对熏蒸环境内磷化氢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实现准确预测磷化氢浓度,及时补充施药确保熏蒸有效实施的目的。国内外对磷化氢浓度随熏蒸时间延长的演化规律报道主要包括有基于熏蒸药剂对流扩散和吸附特性建立的粮堆内部分布模型,以及粮堆熏蒸药剂平均浓度随时间变化模型,这些模型种类较多,大都难以对实际熏蒸工作提出明确指导,存在难以应用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实施磷化氢熏蒸的方法,其通过数学模型准确可靠的预测熏蒸过程中磷化氢浓变化,减少熏蒸期间的检测工作量,便于熏蒸工作人员及时制定及实施磷化氢熏蒸策略,确保磷化氢熏蒸作业的有效实施。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实施磷化氢熏蒸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现有技术设定磷化氢目标浓度及熏蒸目标时间,并计算熏蒸药剂的首次用药量,向熏蒸环境内施入熏蒸药剂。
步骤2,从施药开始多次检测熏蒸环境内磷化氢浓度,记录每次检测的磷化氢浓度C及对应的熏蒸时间t,其中C的单位是mL/m3;t的单位是d,首次施药后磷化氢浓度达到或高于磷化氢目标浓度对应的熏蒸时间作为初始时间t0,当检测出磷化氢浓度在熏蒸第N天达到最大值,并在第N天之后至少连续2次检测的磷化氢浓度依次衰减后,暂停磷化氢浓度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4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施药机械装置
- 下一篇:捕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