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驱动履带差速行走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83971.1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6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新;孔维康;孔德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11/04 | 分类号: | B62D11/04;B60K1/02;B60K17/1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履带 行走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驱动履带差速行走机构,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由两个电动机、两组双向离合器、差速机构、主传动机构、两组动力耦合机构组成,两个电动机分别通过两组双向离合器与主传动机构的主锥齿轮以及差速机构相连,每个电动机通过对双向离合器的控制均可以独立实现履带车辆的直线行驶、原地转向及转向行驶,两个电动机可以相互替代,并且能够同时或分别进行直线行驶及转向的动力输入,每个电动机均采用变频驱动技术来实现对履带车辆转弯半径的控制,本发明结构紧凑、布置合理、控制简单、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驱动履带差速行走机构,它采用双电机、两组双向离合器及两组主减速器,利用变频驱动技术来实现差速转向机构的无极转向。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混合动力或电传动履带行走车辆中,实现车辆的差速转向主要使用双功率流专项技术,一般由一个或两个三相交流电机及一个液压马达来共同完成,其中三相交流电机用于驱动履带车辆的直线行走,液压马达驱动车辆的差速转向。
现有双功率流驱动技术中,驱动电机或马达只能对履带车辆的直线行走进行驱动,而转向电机或液压马达只能对履带车辆的转向进行驱动,若二者其一出现故障,则履带车辆无法实现直线行驶或转向,并且在现有技术中,驱动电机与转向电机无法实现相互进行动力补充,使得在一些极限工况下,履带车辆的动力性能无法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双功率流驱动的电传动或混合动力履带车辆差速行走装置结构复杂、造价较高、液压系统维护成本高、驱动电机与转向电机无法相互替代等问题。现采用一种的双驱动履带差速行走装置,两个驱动电机纵向相对分布,通过对两组双向离合器的控制来实现履带车辆直线行驶与转向动力的分配及转向电机与驱动电机的相互替代,通过变频电机对两个驱动电机输出转速的控制,从而达到履带车辆无级变速及无极转向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书如下:
一种双驱动履带差速行走机构,由驱动电机Ⅰ1、驱动电机Ⅱ2、双向离合器Ⅰ3、双向离合器Ⅱ4、差速机构、主传动机构及两组动力耦合机构组成,所述的驱动电机Ⅰ1与驱动电机Ⅱ2的布置方式为纵向相对布置,且驱动电机Ⅰ1与驱动电机Ⅱ2之间存在一定的轴线偏置距离H,驱动电机Ⅰ1与驱动电机Ⅱ2分别通过双向离合器Ⅰ3及双向离合器Ⅱ4实现与差速机构及转向机构的动力传输。
所述的差速机构由轴Ⅰ19、轴Ⅱ20、轴Ⅲ34、轴Ⅳ35、锥齿轮Ⅴ28、锥齿轮Ⅵ29、锥齿轮Ⅶ30、锥齿轮Ⅷ31、圆柱齿轮Ⅳ32及圆柱齿轮Ⅴ33构成。
所述轴Ⅰ19与锥齿轮Ⅴ28固连,轴Ⅱ20与锥齿轮Ⅵ29固连,轴Ⅲ34分别与锥齿轮Ⅷ31、圆柱齿轮Ⅳ32固连,轴Ⅳ35分别与锥齿轮Ⅶ30、圆柱齿轮Ⅴ33固连,锥齿轮Ⅴ28与锥齿轮Ⅶ30相互啮合,锥齿轮Ⅷ31与锥齿轮Ⅵ29相互啮合,圆柱齿轮Ⅴ33与圆柱齿轮Ⅳ32相互啮合,锥齿轮Ⅴ28与锥齿轮Ⅷ31之间无啮合关系,锥齿轮Ⅶ30与锥齿轮Ⅵ29之间无啮合关系,所述轴Ⅳ35与双向离合器Ⅰ3相连,所述轴Ⅲ34与双向离合器Ⅱ4相连,所述轴Ⅰ19与左侧动力耦合机构的太阳轮Ⅰ13固连,所述轴Ⅱ20与右侧动力耦合机构的太阳轮Ⅱ14固连。
所述的主传动机构由锥齿轮Ⅰ5、锥齿轮Ⅱ6、锥齿轮Ⅲ9、锥齿轮Ⅳ10、空心轴Ⅰ21、空心轴Ⅱ22、圆柱齿轮Ⅰ23、圆柱齿轮Ⅱ24、圆柱齿轮Ⅲ25、圆柱齿轮Ⅲ27及轴Ⅲ26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39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