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芴氧杂蒽基衍生物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9160.4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8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白智银;俞汉率;安都焕;闵丙优;林炫彻;李大均;梁杬基;安重福;裵镐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CMDL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5/04 | 分类号: | C07D405/04;C07D405/10;C07D405/14;C07D471/10;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宋东颖 |
地址: | 韩国忠清***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衍生物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氧杂蒽 螺芴 式中 | ||
本发明提供由下述化学式a表示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a:在上述式中,R1至R3、L、x、Ar1及Ar2如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定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芴氧杂蒽基衍生物化合物(SPIROFLUORENEXANTHENYLDERIVATIVES)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器件(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EL device)作为自身发光型显示器件,具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阔的优点。1987年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首次开发了作为发光层材料的利用低分子芳香族二胺和铝络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ppl.Phys.Lett.51,913,1987]。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确定发光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为发光材料,但是发光材料中的磷光材料与荧光材料相比,理论上可改善的发光效率达到4倍。目前为止,众所周知的磷光材料有铱(III)络合物类和咔唑类材料,最近正在研究新型磷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原理为,当在阴极与阳极之间存在有机薄膜层时,若向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则使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向有机薄膜层注入。向有机薄膜层注入的电子和空穴重组并形成激子(exciton),其激子再次掉落至基态并发光。利用这种原理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可由位于阴极和阳极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薄膜层构成,例如,由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的有机薄膜层构成。
作为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为使纯有机物或由有机物和金属形成络合的络合物,根据用途可分为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等。其中,空穴注入材料或空穴传输材料作为具有p-型性质的有机材料,即,主要使用易于氧化且在氧化时具有电化学稳定状态的有机物。另一方面,电子注入材料或电子传输材料作为具有n-型性质的有机材料,即,主要使用易于还原且在还原时具有电化学稳定的状态的有机物。发光层材料作为同时具有p-型性质和n-型性质的材料,即,优选为在氧化和还原状态下均具有稳定的状态的材料,优选为当形成激子时将其转换为光的具有高发光效率的材料。因此,本技术领域需要开发具备如上所述的条件的新型有机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例提供具有适当的能级、电化学稳定性及热性稳定性的螺芴氧杂蒽基衍生物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提供包含上述螺芴氧杂蒽基衍生物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提供由下述化学式a表示的螺芴氧杂蒽基衍生物化合物。
化学式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MDL有限公司,未经CMDL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91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