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8285.5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9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斌;许泽辉;孔军;黄媚;侯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永杰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F1/047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金磊 |
地址: | 31122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带材 高表面 制备 阳极氧化 高强度性能 质量百分比 固溶强化 加工硬化 铝型材 淬火 固溶 冷轧 挤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及铝合金带材的制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铝型材需要通过挤压后进行淬火+时效才能获得高强度,而铝合金带材是要通过固溶元素的固溶强化及冷轧给予的加工硬化获得强度,无法同时具备高表面外观与高强度性能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铝合金带材的组成及质量百分比包括:Mg3.0‑5.0wt%,Zn 0.1‑1.0 wt%,Si≤0.05wt%,Fe≤0.10wt%,Mn≤0.05wt%,Cr≤0.1wt%,Ti≤0.05wt%,Cu≤0.10wt%,余量为Al,其中 Fe/Si=1‑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及铝合金带材的制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3C电子产品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铝合金外壳在低端产品的普及,此类产品对金属外壳阳极氧化后的外观及成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大幅降低成本,金属外壳加工工艺由铝合金型材+大量CNC加工逐渐转化为铝合金带材+冲压+少量CNC加工,因此铝合金带材逐渐替代铝型材,成为金属外壳阳极氧化用材料的新宠。
在原有技术中,铝型材通过挤压后进行淬火+时效以获得高强度,但铝合金带材主要通过固溶元素的固溶强化及冷轧给予的加工硬化获得强度。两种不同加工工艺获得的材料的微观组织有着天然之别,因而既要超越或保持铝型材阳极氧化后的高表面外观又要具备高强度性能,对于铝合金带材在电子产品的应用带来巨大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铝型材需要通过挤压后进行淬火+时效才能获得高强度,而铝合金带材是要通过固溶元素的固溶强化及冷轧给予的加工硬化获得强度,无法同时具备高表面外观与高强度性能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发明的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铝合金带材的组成及质量百分比包括:Mg3.0-5.0wt%,Zn 0.1-1.0 wt%,Si≤0.05wt%,Fe≤0.10wt%,Mn≤0.05wt%,Cr≤0.1wt%,Ti≤0.05wt%,Cu≤0.10wt%,余量为Al,其中 Fe/Si=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成分设计采用了Mg固溶强化+MgZn2相时效强化相结合的方式,在获得高强度的同时,不影响材料的氧化外观。并且成品热处理阶段时效处理与稳定化处理同时进行,不增加该材料的退火次数。
作为优选,所述的铝合金带材的屈服强度≥350MPa。
一种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
1)铝锭经过熔炼炉熔化,根据权利要求1的组分配料后,进行半连续铸造;
2)铸锭经过锯切、铣面后进入加热炉,金属温度430-530℃,时间1-30h,然后出炉热轧,热轧终轧温度为250-350℃,热轧厚度为3.0-10.0mm;
3)热轧后的卷材经过10-70%的冷轧,再进行中间退火,中间退火温度为300-500℃,保温时间为30s-4h,保温结束后进行快速冷却,冷却强度≥5℃/s,然后冷轧到成品厚度,冷轧压下率为10-80%,最后经过100-260℃的成品退火,制得成品高强度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铝合金带材。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步骤的创新在于采用快速加热快速冷却退火工艺以获得细小、均匀(尤其是板材厚度方向)的晶粒组织,为获得高表面阳极氧化外观提供有利保证。
作为优选,所述的成品的表面粗糙度为Ra0.4μm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永杰铝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永杰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82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