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联网可视对讲门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6938.6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5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廖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住易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H04N5/268;H04N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联网 可视 对讲 门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宇门禁领域,具体涉及互联网可视对讲门禁装置。
背景技术
社区是承载社会人口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者。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多种问题,如技术和产品缺乏开放性、兼容性和互联性,统一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产品功能单一,不具备感知功能等。目前的社区服务无法实现全面智能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门禁管理是小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门禁系统包括乱序键盘方式、卡片识别方式和生物识别方式等等。乱序键盘方式的键盘固定在门上,用户容易在输入密码时泄露密码;卡片识别方式的安全性也很差,只认卡片不认人,容易复制,卡内没个人身份信息,访客进出大门没有系统的跟踪,需要保安人工把关和记录信息,工作复杂且安全性低;生物识别方式的安全系数高,但是成本高,且识别率不高,生物自身的细微改变都会影响识别效果,使得现有门禁系统需要进行接触式才能开门,且现有门禁系统不能进行网络可视对讲,其智能程度低不适合大量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互联网可视对讲门禁装置解决了现有门禁系统智能程度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互联网可视对讲门禁装置,其包括设置在门禁处的红外相机、广角相机、双目相机、第二近距通信模块、第二蓝牙模块、第一麦克风、第一扬声器和数字键盘,以及服务器、移动终端和设置在各个套房内的子对讲模块;红外相机、广角相机和双目相机分别连接视频分配器的信号输入端,视频分配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人脸识别处理器、手势感应处理器和主处理器,人脸识别处理器和手势感应处理器分别连接主处理器;第二近距通信模块、第二蓝牙模块、第一麦克风和数字键盘分别连接主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第一扬声器连接主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主处理器通过电机驱动器连接开门电机;主处理器分别与无线通信模块、数据库和管理终端相连接;管理终端分别连接第一近距通信模块、第一蓝牙模块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别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和移动终端;
子对讲模块包括与主处理器相连接的次处理器,次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第二麦克风和截图及开门按钮,次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二扬声器和显示屏。
进一步地,第一近距通信模块和第二近距通信模块均包括芯片NRF24L01,芯片NRF24L01的引脚7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2、接地电容C3、引脚18和引脚15并作为电源输入端;芯片NRF24L01的引脚8和引脚14接地;芯片NRF24L01的引脚9分别连接晶振X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4;芯片NRF24L01的引脚10分别连接晶振X1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和接地电容C5;芯片NRF24L01的引脚11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6、接地电容C7和电感L3的一端;芯片NRF24L01的引脚12分别连接电感L3的另一端和电感L2的一端;芯片NRF24L01的引脚13分别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和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电容C9并作为输出端;芯片NRF24L01的引脚16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引脚17和引脚20并接地;芯片NRF24L01的引脚19连接接地电容C1。
进一步地,无线通信模块为WiFi模块,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
进一步地,人脸识别处理器的型号为AVS03A。
进一步地,主处理器和次处理器的型号均为MT6595。
进一步地,截图及开关门按钮为按键开关。
进一步地,电机驱动器的芯片型号为L9110H。
进一步地,管理终端为PC。
进一步地,手势感应处理器的型号为ADD01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住易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住易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69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