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CK-MB检测试剂盒、制备及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271924.5 | 申请日: | 2017-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蛋白 抗体 偶联 制备 分子荧光 互补技术 诊断试剂盒 试剂盒 心肌梗死 心脑血管突发事件 准确度 发明试剂 检测试剂 临床检测 脑血栓 免清洗 预警 预防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CK‑MB诊断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一种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CK‑MB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的制备、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的制备;最后还公开了该试剂盒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试剂盒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特异性好、免清洗、准确度高等优点,便于临床检测使用,可预警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发生,对预防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体外免疫诊断检测人体内CK-MB的含量,属于疾病诊断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肌酸激酶(CK)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转运,肌肉收缩,ATP的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是一个二聚体,有3种同工酶的形式存在:2个B单体(CK-BB),2个M单体(CK-MM), MB的单体混合体(CK-MB)。CK-MB来源于心肌,心肌中CK-MB占CK总量的15%~25%。所以在心肌损伤,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测定CK-MB对AMI的诊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CK-MB是AMI临床诊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指标,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的预后判断,临床医生可根据血清CK-MB定量检测结果来判断UA患者的预后情况,方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缺血性心肌损伤,特别是AMI,为了能了解疾病病情的进程,可利用CK-MB质量升高的程度对该疾病进行危险分层,以方便临床医生利用该危险分层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常规的CK-MB的测定主要采用的是免疫抑制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抑制法检测迅速、省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影响因素和缺陷众多。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试剂稳定期长的特点,但检测灵敏度较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以CK-MB的抗体构建技术平台,研发出一种简便、直观、灵敏的CK-MB快速检测试剂。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用于定量检测CK-MB的检测试剂盒、其制备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制备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CK-MB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抗CK-MB抗体偶联荧光蛋白N端片段;
2)抗CK-MB抗体偶联荧光蛋白C端片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抗CK-MB抗体为针对CK-MB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CK-MB抗体偶联荧光蛋白N端片段的步骤中,荧光蛋白N端片段与抗CK-MB抗体的质量比为1∶1-10。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抗CK-MB抗体偶联荧光蛋白C端片段的步骤中,荧光蛋白C端片段与抗CK-MB抗体的质量比为1∶1-10。
根据以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所制备的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CK-MB检测试剂盒。其主要组成包括:
1)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
2)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
以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试剂盒的反应孔中加入样品、抗CK-MB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N端片段和抗CK-MB 抗体偶联的荧光蛋白C端片段,混合反应5-60分钟;
2)激发光照射反应孔,测量每个反应孔发光量获得荧光信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19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