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非透光材质粘接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64837.7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王建斌;陈田安;解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C09J11/04;C08G5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烟台市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透光 材质 紫外 光固化 胶黏剂 | ||
一种适用于非透光材质粘接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环氧树脂30‑50%、功能性树脂5‑25%、稀释剂2‑20、光引发剂0.3‑4%、偶联剂0.5‑5%、填料20‑55%。本发明制备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低能量下(500‑1500mj)能够激发光引发剂形成潜固化胶层,延迟固化时间长(3‑5 min),非常适合非透光材质间的贴合,光引发后常温放置1h便具有初步粘接强度,12h后胶层便可完全固化。为提高固化速度也可对器件进行加热,60℃加热10min胶层便可完全固化。本发明制备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不仅通用性强、操作性灵活,而且韧性好、收缩率低、粘接强度高,应用性能良好,使用稳定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非透光材质粘接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属于紫外光固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紫外光固化技术凭借其节能、环保、高效、经济等优点在电子工业、印刷行业、精细加工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的紫外光固化技术,均要求被粘材质至少一方能够透过紫外光,倘若被粘材质均不透光,光引发剂无法被激活,紫外光固化胶黏剂将无法使用,限制了紫外光固化技术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
根据引发机理不同,光固化体系分为自由基光固化和阳离子光固化体系。与自由基光固化体系相比,阳离子光固化体系具有以下优点:固化时体积收缩小,附着力强;不被氧气所阻聚,在空气氛围中可获得快速而完全的固化;固化反应不易终止,适用于厚膜和色漆的固化等。
阳离子型紫外光固化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难题,利用阳离子体系独有的“暗反应”特性,在保留透光材质间瞬时固化优势的同时、可以实现非透光材质间的快速固化,将极大地提高阳离子型紫外光固化胶黏剂的应用范围和商业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紫外光固化胶粘剂无法实现非透光材质间的粘接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透光材质间及非透光材质间均可使用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本发明制备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通用性强、粘接强度高、固化收缩低、无溶剂环保性高。
本发明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一类光引发剂诱导期较长,可以先在紫外光照射下预先激活形成潜固化层,然后再进行被粘材质间的贴合,利用阳离子体系独有的“暗反应”特性完成后固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非透光材质粘接的紫外光固化胶黏剂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环氧树脂30-50%、功能性树脂5-25%、稀释剂2-20、光引发剂0.3-4%、偶联剂0.5-5%、填料20-55%。其中所述的环氧树脂为脂环族环氧树脂、双酚A 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酚醛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混合。其中优选脂环族环氧树脂,更优选分子内含有两个及以上环氧基团的脂环族环氧树脂,可以列举(1)-(5)所示:
进一步,其中所述的功能性树脂为四环氧环硅氧烷,结构如下所示:
上述四环氧环硅氧烷分子结构中的环硅氧烷结构兼具柔韧性和耐热性,柔性的四官环氧固化后利于形成支化结构增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自由体积,进一步提高了树脂的抗冲击性,综合来看有利于提高电子封装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的稀释剂为单环氧基类化合物、氧杂环丁烷化合物、乙烯基醚类化合物以及多元醇等。乙烯基醚类化合物及多元醇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光固化速度,还能改善胶黏剂的韧性。例如:丁基缩水甘油醚、3-乙基-3-羟甲基氧杂环丁烷、3,3-(氧基双亚甲基)-双-(3-乙基)氧杂环丁烷、乙烯基乙二醚、乙烯基环己醚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1,4-丁二醇、丙三醇等。
其中所述的光引发剂为芳香重氮盐、三芳基硫鎓盐、二芳基碘鎓盐、芳香茂铁盐等;所述的三芳基硫鎓盐为混合型三芳基六氟锑酸锍鎓盐阳离子光引发剂,芳香茂铁盐是一种新型阳离子光引发剂,不仅在近紫外区有较强吸收,而且在可见光区也有吸收,对可见光固化十分有利,其结构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48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智能制造的自动钻削加工机床
- 下一篇:一种用于云计算的USB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