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64427.2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0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朱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B60R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85 | 代理人: | 汪琳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盲点检测系统 测试 车辆状态数据 测试系统 车辆后方 连续采集 目标车辆 图像检测 时间段 报警状态信息 汽车技术领域 报警状态 测试数据 档位状态 刹车状态 有效识别 精准度 转向灯 漏报 误报 车速 匹配 图像 记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盲点检测系统的测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连续采集车辆两侧和车辆后方的图像;根据所述图像检测车辆两侧和车辆后方是否存在目标车辆,并连续采集和记录车辆状态数据、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车辆状态数据包括车速、转向灯状态、刹车状态和档位状态,所述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包括报警状态信息;通过判断根据所述图像检测到目标车辆的时间段和所述盲点检测系统处于报警状态的时间段的匹配情况得到盲点检测系统的测试数据。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可以有效识别盲点检测系统漏报、误报的情况,测试精准度高。此外还提供一种执行所述方法的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高,汽车安全系统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其中车体吸能结构、安全带、安全气囊、TPMS(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等被动式安全系统成为车辆标准配置,而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制动防抱死系统)、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以及BSD(BlindSpot Detection,盲点检测系统)等主动式安全系统也逐渐在高端车型上配置。
由于后视镜存在盲区,当侧后方车辆在本车辆的侧后方大概45°角的位置时,也就是侧后方车辆的车头在本车辆车尾的地方,驾驶员在后视镜中将看不到侧后方车辆,此时进行车辆变道时,极有可能跟侧后方车辆发生碰撞,车辆配置的盲点检测系统可以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盲点检测系统借助车尾的雷达探头对车身后方30米左右的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可及时发现侧后方车辆,如果此时驾驶员开启转向灯变道,盲点检测系统将发出警报提醒驾驶者侧后方有障碍车辆,同时安装于后视镜表面的报警灯直接点亮,在不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前提下,提醒驾驶者关注侧后方危险隐患,并及时作出反应,从而避免车辆碰撞甚至车祸的发生。
国内汽车基于24G微波雷达的盲点检测系统的开发已经日新月异,目前对盲点检测系统的功能可靠性的检验主要通过驾驶员开车,测试人员观察并记录目标车辆及报警警示灯的开关状态或是听报警声音的测试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很难准确评估盲点检测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急需要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测试方法来测试盲点检测系统的功能可靠性,以满足装车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以准确测试评估盲点检测系统的可靠性、报警的准确性,并进行漏报、误报统计,确保盲点检测系统能够满足装车要求。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方法,应用于盲点检测系统的测试,包括:
连续采集车辆两侧和车辆后方的图像;
根据所述图像检测车辆两侧和车辆后方是否存在目标车辆,并连续采集和记录车辆状态数据、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车辆状态数据包括车速、转向灯状态、刹车状态和档位状态,所述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包括报警状态信息;
通过判断根据所述图像检测到目标车辆的时间段和所述盲点检测系统处于报警状态的时间段的匹配情况得到盲点检测系统的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报警准确率、误报率或漏报率。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显示采集的图像、所述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和车辆状态数据。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显示的图像、所述盲点检测系统的状态信息和车辆状态数据进行录屏,通过回放分析采集的目标车辆的数量和报警状态信息,以分析盲点检测系统的性能。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车辆测试过程中的环境信息,以对所述盲点检测系统的误报和漏报情况下的测试环境进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44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