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鲜食甘薯及其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60138.5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9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徐靖;朱红林;王效宁;韩义胜;张更武;陈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施可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律涛 |
地址: | 571100***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鲜食 甘薯 及其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鲜食甘薯及其栽培方法,本发明从甘薯的种植期与种植地选择、整地、施肥、起垄、定植到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出了一种大垄、单行、平行浅栽、加大栽插密度的栽培方法。大田试验证明,相较于传统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提高甘薯产量和商品率,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种植效益。本发明的提出为南方薯区甘薯的种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甘薯种植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鲜食甘薯及其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喜暖怕冷的短日照作物,耐旱、耐贫瘠,在海南全年都可种植,其中秋、冬季种植,收获时属内地的反季节产品,具有反季节价格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甘薯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由传统概念上解决饥饿的粗粮转变为营养丰富、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的保健食品。同时,人们对商品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好吃,而且,对果型、大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农民还是按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栽培管理水平落后,产量和商品薯率很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差。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甘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鲜食甘薯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鲜食甘薯及其栽培方法,采用大垄、单行、平行浅栽、加大栽插密度的栽培方法,大大提高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农民种植效益显著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鲜食甘薯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栽培步骤:
种植地选择:在良好的无公害农业生态环境区域中,选择深厚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
整地:定植前20~30天深耕晒地,耕作层深30厘米,两犁两耙;
施基肥:每亩施腐熟羊粪有机肥400~800公斤、过磷酸钙80~120公斤、硫酸钾型复合肥30~50公斤,定标条施做垄芯肥;
起垄:使坡地和高地的垄距为80~90厘米,垄高30~35厘米,低地的垄距为90~100厘米,垄高35~40厘米;
定植:1、种苗要求:脱毒种苗,五叶五节;2、栽插方法:每垄栽插1行,茎段与地面平行,下面三个节入土,上面二个节露出地面,盖土3~5厘米;3、栽插密度:株距15~20厘米,埋在地下的茎段首尾接近或相连,每亩4000~4500株;4、浇定根水:栽插后,安装喷灌带,浇足定根水;
田间管理:1、除草:定植3~5天后,垄沟喷洒精异丙甲草胺封闭性除草;25~30天后,中耕培土除草;2、水份:苗期早晚浇水,水要浇透,促苗生长;结薯期保持土壤湿润,促薯块长大;临近收获前1个月控水,保持耕作层10厘米以下土壤湿润,提高鲜薯的糖度和淀粉含量;
追肥:定植25~30天,犁开垄两边,晒白、撒肥、培土,每亩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25~50公斤、硫酸钾镁25~50公斤。
进一步地,栽培种植期为10月至次年2月。
进一步地,在整地过程中,所述两犁两耙之间每次间隔7~10天。
进一步地,在起垄过程中,控制垄面平整、垄距相等。
进一步地,在定值浇定根水过程中,控制喷灌带间距100厘米。
一种鲜食甘薯,由上述方法栽培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施可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施可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01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