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9640.4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0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明;周华民;胡诗尧;张云;黄志高;李德群;陈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5/00 | 分类号: | B29C45/00;B29B13/06;B29L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6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透明 器件 注塑 成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长链形高分子材料制成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粘流转化温度;依据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所述粘流转化温度,获取所述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温度;对所述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烘干;依据所述加工温度,对所述烘干后的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塑化;对所述塑化后的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填充;对所述填充后的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冷却;将所述冷却后的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脱模,以制成所述透明器件。本发明达到了使所制作的器件具有高精度、无取向光学畸变、无应变双折射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器件的外观和有机玻璃相近,透明器件具备一定硬度和较好的透光性。镜片常使用透明器件,镜片的材质主要有树脂和玻璃两大类。玻璃具有密度大和折射率高,常用于高端相机镜头镜片。当用于高端相机镜头时,对玻璃的纯度要求高,需要去除不必要的杂质,并添加一些稀有元素,以提高玻璃的光学性能。但玻璃材质较脆,抗冲击能力较差,使得镜片常使用树脂类的材质。
目前,对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常将材料加热到粘流态,然后通过螺杆挤压注塑到模具型腔内,来完成成形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材料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剪切力的作用,会使高分子长链沿着剪切力方向规则的排布,将导致器件产生取向排布,呈现各向异性和双折射现象。继而使得所制作的器件光学畸变、双折射及尺寸精度不高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技术中,存在着所制作的器件光学畸变、双折射及尺寸精度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技术中,存在着所制作的器件光学畸变、双折射及尺寸精度不高等问题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所述用于制备透明器件的注塑成形方法包括:将长链形高分子材料制成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粘流转化温度;依据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所述粘流转化温度,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温度;对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依据所述加工温度,对所述干燥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塑化;对所述塑化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填充;对所述填充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冷却;将所述冷却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脱模,以制成所述透明器件。
进一步地,所述将长链形高分子材料制成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包括:依据原位聚合法,将长链形高分子材料制成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粘流转化温度包括:依据差示扫描量热法,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粘流转化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依据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所述粘流转化温度,获取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温度包括:所述加工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加工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粘流转化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纳米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包括:将所述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装入料斗中,对所述装入料斗中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所述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
进一步地,所述依据所述加工温度,对所述干燥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塑化包括:对所述装入料斗中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合模;将所述合模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塑化。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塑化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填充包括:将所述塑化后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装入填充型腔,使所述填充型腔的填充范围在80%到90%;对所述装入填充型腔的微球结构高分子材料进行保压,使所述填充型腔填充到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96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