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0029.5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1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端嘉盈;史天运;吕晓军;沈海燕;冯云梅;陈咏梅;王小书;陈瑞凤;周栋;李君;王忠英;李建玉;韩宗源;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12/8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传输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车地传输节点接收到车载通信单元发送的连接请求,并回发应答至少包括发包总数,以供所述车载通信单元根据发包总数按顺序向通信范围内的车地传输节点发送数据请求至少包括包序号;接收到所述数据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根据所述包序号发送待传数据包至少包括所述发包总数和所述包序号,以供若所述待传数据包的包序号和发包总数相同,则所述车载通信单元通过至少一个车载传输节点将接收到的所有待传数据包发送给车载终端,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沿轨道沿线排列的预设发送节点数量的车地传输节点分别向所述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通信单元发送待传数据包,从而增加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列车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对列车的运行环境的安全可靠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车地通信技术作为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的重要一环,目前所采用的技术多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或者“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对于前一种方法,由于移动通信网络需要承载的信息很多,且存在大量的不可靠性的存在;而后一种方法由于列车自身的移动性和高速性,使其在经过地面通信节点时,仅有一次的通信机会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而有限时间内的较少通信量又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可见,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车地通信的可靠性和逐渐增多的数据传输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地通信可靠性不高,且数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包括:
地面通信装置的一个车地传输节点接收到由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通信单元发送的连接请求,并回发应答,其中所述应答至少包括发包总数,所述地面通信装置至少包括预设发送节点数量的车地传输节点,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在所述车载通信单元的通信范围内,以供所述车载通信单元根据所述发包总数按顺序向通信范围内的车地传输节点发送数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请求至少包括包序号;
接收到所述数据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根据所述包序号发送待传数据包,所述待传数据包至少包括所述发包总数和所述包序号,以供若所述待传数据包的包序号和发包总数相同,则所述车载通信单元判定本次通信结束,并通过至少一个车载传输节点将接收到的所有待传数据包发送给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终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车地无线传输方法,包括
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通信单元发送连接请求给通信范围内的地面通信装置的车地传输节点,其中所述地面通信装置至少包括预设发送节点数量的车地传输节点,以供接收到连接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回发应答,其中所述应答至少包括发包总数;
所述车载通信单元根据所述发包总数按顺序向通信范围内的车地传输节点发送数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请求至少包括包序号,以供接收到所述数据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根据所述包序号发送待传数据包,所述待传数据包至少包括所述发包总数和所述包序号;
若所述待传数据包的包序号和发包总数相同,则所述车载通信单元判定本次通信结束,并通过至少一个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传输节点将接收到的所有待传数据包发送给车载通信装置的车载终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用于车地无线传输的地面通信装置,包括:
车地传输节点,用于接收到由车载通信单元发送的连接请求,并回发应答,其中所述应答至少包括发包总数,所述地面通信装置至少包括预设发送节点数量的车地传输节点,接收到所述连接请求的车地传输节点在所述车载通信单元的通信范围内,以供所述车载通信单元根据所述发包总数按顺序向通信范围内的车地传输节点发送数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请求至少包括包序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0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