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40058.3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2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雷东;徐代平;喻本宏;杨川;余明锐;刘洋;吴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8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排放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系统及方法,属于废水处理领域,该系统根据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处理顺序依次设置有沉砂池、调节池、UASB厌氧单元、MBR膜生物单元、两级RO反渗透单元和清液池,沉砂池与焚烧厂渗滤液连接,用于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固液分离,调节池用于对分离出的废液进行均质均量化处理,UASB厌氧单元用于对均质均量化后的废液进行厌氧反应,MBR膜生物单元用于对厌氧反应后的废液进行膜生物反应,两级RO反渗透单元过滤后的清液进入清液池中存储以便再次重复利用。本发明具有产水率高,浓缩液产量小,出水指标严格,不受收纳水体的影响,清液回用节约大量能源,运行稳定且降低了渗滤液处理的环保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危机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适合时代发展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各种新型、改良型的高效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大部分均采用的排放工艺,即垃圾渗滤液经过处理后,处理达标后的水通过标准排口进行排放;但是,现阶段的渗滤液处理采用的排放标准水质指标要求低于回用水标准(即采用排放标准的处理工艺达不到回用水标准),直接排放受收纳水体的影响(即渗滤液处理系统周围必须有可接纳渗滤液清液排放的收纳水体),对渗滤液处理站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且渗滤液清液直接排放会造成能源的浪费,特别是针对焚烧厂(焚烧厂用水是需要收费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垃圾渗滤液零排放工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格的产水率低,出水指标要求低,浓缩液产量大,选址受收纳水体限制,清液直接排放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系统及方法,能够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渗滤液处理的环保风险,提供渗滤液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系统,所述系统根据垃圾渗滤液零排放的处理顺序依次设置有沉砂池、调节池、UASB厌氧单元、MBR膜生物单元、两级RO反渗透单元和清液池,所述沉砂池与焚烧厂渗滤液连接,用于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固液分离,所述调节池用于对分离出的废液进行均质均量化处理,所述UASB厌氧单元用于对均质均量化后的废液进行厌氧反应,所述MBR膜生物单元用于对厌氧反应后的废液进行膜生物反应,所述两级RO反渗透单元过滤后的清液进入清液池中存储以便再次重复利用。
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污泥浓缩池和厢式压滤机,所述污泥浓缩池与MBR膜生物单元连接,用于对厌氧反应及膜生物反应后的污泥进行浓缩处理,所述厢式压滤机用于对浓缩后的污泥进行脱水形成脱水污泥送至焚烧炉,在污泥浓缩及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液返回调节池以便再次参与厌氧反应。
进一步,所述MBR膜生物单元由反硝化池、硝化池及外置管式超滤膜组件组成,所述硝化池的硝化液回流入反硝化池内,所述超滤膜组件排出的污泥回流入反硝化池内。
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浓液处理单元和浓液回喷池,所述浓液处理单元与两级RO反渗透单元连接,用于对过滤出的浊液进行浓缩形成浓液后进入浓液回喷池中存储以便再次重复利用,所述浓液回喷池用于将其内存储的浓液回喷至焚烧炉,在浓液处理单元中产生的次浊液返回两级RO反渗透单元以便再次参与过滤处理。
进一步,所述两级RO反渗透单元包括一级STRO组件和二级RO组件,所述一级STRO组件与二级RO组件和浓液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所述二级RO组件在过滤过程中产生的次清液返回一级STRO组件以便再次参与一级STRO组件过滤处理。
进一步,所述二级RO组件采用STRO、DTRO或卷式RO。
进一步,所述浓液处理单元由依次连接设置的浓液软化组件、UF组件、高压STRO组件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0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