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238071.5 | 申请日: | 2017-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2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龙兴大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3/0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何强 |
| 地址: | 611437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鱼池 稻田 沟渠 生态系统 循环流水 收集器 养鱼 稻田养鱼 稻苗生长 底部连通 一端设置 资源循环 鱼群 倾斜状 增氧机 生长 有机肥 分隔 田埂 微孔 鱼粪 鱼苗 收割 喂养 水体 水稻 投放 成熟 帮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包括稻田、鱼池,所述稻田和鱼池之间设置有田埂,稻田四周设置有沟渠,鱼池底部呈倾斜状,底部较低一端设置有收集器,所述收集器底部与沟渠一端底部连通,沟渠另一端同鱼池相连并设置有微孔增氧机。鱼池和稻田是分隔开的,利用沟渠将鱼池中的鱼粪排入稻田中,保持了鱼池内水体的干净同时作为有机肥帮助稻苗生长,使水稻和鱼群互利共存生长,具有资源循环发展利用率高,稻子成熟后收割也不会影响鱼的喂养,而且可随时投放鱼苗,不受稻子生长时间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模式是一个稻子和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但现有的稻田养鱼模式多将鱼直接养殖在稻田中,这样的模式投放鱼苗的时间点会受到较大限制,当稻子收割完后,鱼的生存与生长时间也会受到较大限制,鱼的养殖密度也有限,而且鱼类粪便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得到充分的发挥及利用,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被浪费,同时若鱼类过多,导致粪便过多的积累则又严重影响稻田内稻苗的生长,大大降低了稻苗的生长发育,成效性和经济性较低,对资源的利用低下,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故而我们提出了一种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生态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稻田循环水养鱼生态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稻田循环流水养鱼生态系统,包括稻田、鱼池,所述稻田和鱼池之间设置有田埂,稻田四周设置有沟渠,鱼池底部呈倾斜状,底部较低一端设置有收集器,所述收集器与沟渠一端相连,沟渠另一端同鱼池相连并设置有微孔增氧机。
进一步地,所述沟渠的底部与收集器的底部深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收集器呈漏斗状。
进一步地,所述沟渠的底部与收集器的底部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把鱼池和稻田分隔开,通过沟渠将两者相连,在鱼池内设置鱼粪收集器,收集器内的鱼粪通过沟渠排到稻田内,可作为肥料促进稻子的生长,同时可以使鱼池内的水尽量保持干净。由于鱼池和稻田是分隔开的,稻子成熟后收割也不会影响鱼的喂养,而且可随时投放鱼苗,不受稻子生长时间的影响,鱼的可喂养密度也有所提高,增加了经济收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A-A截面示意图;
图1-2中所示:1-稻田、2-鱼池、3-沟渠、4-收集器、5-田埂、6-微孔增氧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龙兴大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龙兴大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80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纬度寒区燕麦草的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沙土种植水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