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携带漏风和直接漏风进行防堵的空气预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4268.1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6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韦红旗;石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博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2 | 分类号: | F23L1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张学彪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携带 漏风 直接 进行 空气 预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携带漏风和直接漏风进行防堵的空气预热器,包括烟气分仓、一次风分仓和二次风分仓,还包括回收吸热分仓、防堵灰分仓、漏风回收风机和热风道;回收吸热分仓与烟气分仓相接;防堵灰分仓与二次风分仓相接;漏风回收风机设在热风道上,热风道一端与热端回收吸热分仓的出口相通、另一端通向冷端防堵灰分仓的进口,漏风回收风机从热端回收吸热分仓的出口回收携带漏风和直接漏风,经漏风回收风机升压后输送至冷端防堵灰分仓的进口。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空气预热器,具有低阻力、低漏风率和低排烟温度的显著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携带漏风和直接漏风进行防堵的空气预热器,属空气预热器防堵、密封及提效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简称“空气预热器”)是一种用于大型电站锅炉的热交换设备,它利用锅炉烟气的热量来加热燃烧所需的空气,以此来提高锅炉的效率。一般烟气自上而下流动完成放热,空气自下而上流动完成吸热,从而实现把烟气的热量传递给空气。
大型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普遍采用三分仓设计,包括烟气分仓、一次风分仓和二次风分仓。在转子径向上,烟气分仓与一次风分仓之间被完全相对布置的冷、热端烟气/一次风扇形板分隔;一次风分仓与二次风分仓之间被完全相对布置的冷、热端一次风/二次风扇形板分隔;烟气分仓与二次风分仓之间被完全相对布置的冷、热端烟气/二次风扇形板分隔。上述所有冷端扇形板安放在底部衔架上,所有热端扇形板吊装在顶部衔架上。
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压力高于烟气压力,虽然装设了若干密封片,但动静之间、各部件配合处不可避免存在漏风间隙,导致空气向烟气侧泄漏,所产生的漏风称为直接漏风;空气预热器在旋转过程中不断把空气携带至烟气侧,所产生的漏风称为携带漏风。
上述直接漏风量的大小与漏风间隙及密封片两侧压差有关,间隙越大、压差越大,直接漏风量越大。上述携带漏风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转子容积以及转速,空气预热器一旦设计确定,携带漏风量也随之确定。
上述直接漏风和携带漏风共同构成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空气泄漏至烟气侧的总量占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流量的比值称为空气预热器漏风率。随着机组检修水平的提高,目前空气预热器漏风率一般可控制在6%左右的水平,其中直接漏风率为4.5%左右,携带漏风率为1.5%左右(转速为1r/min左右时对应值,当前各容量机组的携带漏风率大致相当)。
当前降低直接漏风率仍是空气预热器优化的重点方向,传统降低直接漏风率的技术路径包括:1)减小漏风间隙,以减小径向漏风间隙为主,如柔性密封技术、漏风控制系统(LCS)等;2)减小密封片两侧压差,如普遍采用双密封或三密封设计。
在减小漏风间隙方面,柔性密封技术由于存在结构件磨损、可靠性低等问题,一直未被业内广泛认可;而漏风控制系统(LCS)受恶劣工况(高温、粉尘等)、检修质量、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较难正常投运。
在减小密封片两侧压差方面,当前空气预热器普遍采用36仓格或48仓格设计(每个仓格为10°或7.5°),其密封系统采用双密封或三密封设计(即冷、热扇形板始终至少覆盖两道或三道密封,其扇形角度为转子仓格角度的两倍或三倍),再设置过多道数密封,所产生的减少漏风的效益趋于变小,反而导致冷、热端扇形板相对的密封区蓄热元件不参与直接换热的扇形面积增大,即换热死区面积增大,在保证一定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前提下,势必增大空气预热器体积,导致设备成本增加。
当前空气预热器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上述漏风问题外,还包括堵灰、传热效率低、低温腐蚀严重等,这些问题长期影响着设备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而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脱硝系统的普遍投运,空气预热器运行环境发生改变,上述问题尤为突出,治理更加困难和复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博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博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2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