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34143.9 | 申请日: | 2017-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5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英;赵彦芝;姜春竹;张海悦;陆伟;王若明;单雪茹;陈潜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11/78 | 分类号: | C09K11/78;A61K49/08;A61K49/04;A61K49/00;A61K49/18;B82Y5/00;B82Y15/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0 | 代理人: | 南小平 |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掺杂 磁共振 ct 荧光 多模态 成像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学影像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是由碳、氮、氧、钆和镱元素组成的钆和镱共掺杂碳点,表达式为Gd/Yb@CDs。本发明还提供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流程简单,制得的纳米探针不需要进一步修饰,纵向弛豫效率可以达到6.65mM‑1s‑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影像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对人体无创、任意方向断层扫描三维图像且分辨率较高、提供形态与功能两方面诊断评价等突出优点,成为了临床上用于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使用磁共振造影剂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提高图像质量,增强对比度和可读性。但是,各种成像技术由于实现原理不同,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靠传统单一的诊断模式无法提供疾病的全面信息,因而在对各种复杂疾病进行诊断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将磁共振成像与其他成像技术如CT成像、荧光成像、超声成像等联合起来使用,则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能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快捷精确的信息,同时可将磁共振成像与各种治疗方式结合在一起,即开发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治疗一体化试剂,以实现对疾病的及时治疗和实时监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探针是一种适用于MRI/CT/FI多模式成像的Gd/Yb@CDs纳米探针,其纵向弛豫效率可以达到6.65mM-1s-1,高于临床使用的Gd-DTPA(3.69mM-1s-1),是已报道的Gd@CDs(5.88mM-1s-1)的1.13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是由碳、氮、氧、钆和镱元素组成的钆和镱共掺杂碳点,表达式为Gd/Yb@CDs。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镱元素还可以替换为镝或钬元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呈单分散球形,平均粒径为5.26±0.93n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碳、氮、氧、钆和镱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35%、8.67%、32.20%、7.40%和21.38%。
一种双稀土掺杂碳点磁共振/CT/荧光多模态成像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Na2EDTA、GdCl3、YbCl3和L-精氨酸溶于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无色透明的溶液转移到反应釜中,于200℃下反应10h,待其冷却至室温后,通过离心收集上清液;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转移到透析膜中,并用超纯水透析;
步骤4、将透析后的溶液用微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后获得Gd/Yb@CDs。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GdCl3还可以替换为DyCl3或HoCl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Na2EDTA、GdCl3、YbCl3和L-精氨酸的摩尔比为250.00:3.34:30.06:7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