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8527.X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27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苏萌萌;权太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部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作为封闭截面部的第一封闭截面部,其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第一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第一面板的板厚及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中公开了如下的车辆后部结构,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有:车厢分隔面板和后围上盖板,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被配置在后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车厢和行李箱进行分隔,所述后围上盖板与所述车厢分隔面板连结而构成行李箱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壁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9所示,在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连结有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通过车厢分隔面板2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和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确保车辆的抗扭刚度。此外,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连结有连结面板230。通过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和连结面板230而构成具有封闭截面结构的第二封闭截面部240。第二封闭截面部2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对被配置在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处的后窗玻璃250进行支承。
发明内容
从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来看,期望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在日本特开2008-195090所记载的车辆后部结构中,通过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抗扭刚度。然而,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一部分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因此当使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板厚厚于通常情况时,后围上盖板210的整体的板厚将会变得更厚,进而车辆重量也会增加。
此外,由于后围上盖板2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形状会受到车辆的设计的影响,因此要配合每种车辆的设计来设定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从后围上盖板210构成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关系来看,以后围上盖板210为对象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需要针对后围上盖板210的形状不同的每个车种而实施第一封闭截面部220的抗扭刚度的评价测试,从而车辆的品质管理变得繁杂。
本发明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具有:后围上盖板;以及封闭截面部,其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连结,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所述封闭截面部由作为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的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及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均厚于所述后围上盖板的板厚。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使被连结于后围上盖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且由与所述后围上盖板不同的面板部件构成的封闭截面部的板厚厚于后围上盖板的板厚。因此,通过将与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直接相关的第一面板及与第二面板的板厚设为更厚,从而能够在使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最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抑制后围上盖板的重量增加。此外,由于能够独立地设计封闭截面部和后围上盖板,因此针对每个车种而使封闭截面部共通化,从而无需针对每种车辆而实施封闭截面部的抗扭刚度的评价。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轻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如此,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同时实现车辆后部结构的抗扭刚度的提高和重量增加的抑制,并且能够实现车辆的品质管理的负担减轻。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面板包括上壁部和前壁部,所述上壁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二面板包括下壁部和后壁部,所述下壁部被配置在所述上壁部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壁部从所述下壁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延伸。所述封闭截面部的封闭截面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前壁部、所述下壁部以及所述后壁部构成,所述第一面板的板厚与所述第二面板的板厚相比较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8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